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79篇 |
免费 | 686篇 |
国内免费 | 44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6篇 |
儿科学 | 95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647篇 |
口腔科学 | 481篇 |
临床医学 | 1185篇 |
内科学 | 360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25篇 |
特种医学 | 920篇 |
外科学 | 7690篇 |
综合类 | 2324篇 |
预防医学 | 458篇 |
眼科学 | 67篇 |
药学 | 919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383篇 |
肿瘤学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437篇 |
2021年 | 559篇 |
2020年 | 468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430篇 |
2017年 | 497篇 |
2016年 | 601篇 |
2015年 | 552篇 |
2014年 | 1339篇 |
2013年 | 1200篇 |
2012年 | 1138篇 |
2011年 | 1203篇 |
2010年 | 912篇 |
2009年 | 969篇 |
2008年 | 724篇 |
2007年 | 715篇 |
2006年 | 681篇 |
2005年 | 604篇 |
2004年 | 446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265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12篇 |
197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比较Ganz入路与S-P入路治疗PipkinⅠ和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惠州市博罗县杨桥卫生院以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PipkinⅠ或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29例,其中采用Ganz入路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5~70岁,平均36.8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9例,高空坠落伤3例。S-P入路17例,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17~73岁,平均37.5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3例,高空坠落伤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值ΔHGB、末次随访时Thompson-epstein评分的差异,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及截骨片延迟愈合发病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nz组与S-P组ΔHGB分别为(17.01±4.18)、(11.35±4.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nz组随访(17.75±3.49)个月,S-P组随访(18.71±4.04)个月,两组末次随访Thompson-epstein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的发病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nz组发生1例截骨片延迟愈合。结论S-P入路和Ganz入路均能充分暴露术野,有效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相似;Ganz入路隐性失血较多,且存在截骨片延迟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植骨与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40例,根据植骨与否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每组各2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 1岁。高处坠落伤27例,道路交通伤1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跟骨高度、B?hler角丢失度、跟骨高度丢失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和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植骨组B?hler角丢失度和跟骨高度丢失度显著低于非植骨组(P <0. 05)。结论尽管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是否植骨不影响患者临床功能,但是植骨可减少术后B?hler角和跟骨高度的丢失,不增加并发症,因此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DT模式实施后救治的2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组),以及MDT诊疗模式实施前传统分诊会诊制一体化模式救治的20例患者(一体化组),其中MDT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70岁,平均38. 82岁;骨盆骨折侧方挤压型(LC型) 4例、前后挤压型(APC型) 11例、纵向剪切型(VS型) 5例、复合应力型(CM型) 3例。一体化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8~62岁,平均41. 45岁; LC型3例、APC型9例、VS型4例、CM型4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收缩压、术后24h尿量、总输血量、ICU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与一体化组相比,MDT组术后6h心率明显降低(P <0. 05),术后6h收缩压升高(P <0. 01),术后24h尿量明显增多(P <0. 01);一体化组总输血量高于MDT组(P <0. 05);一体化组ICU平均住院时间高于MDT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272);患者病死率一体化组为15. 0%,MDT组为8. 7%,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 551,P=0. 392)。结论 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9月采用Intertan或短重建钉(TAN)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12例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AO分型,31-A.1型34例,31-A.2型61例,31-A.3型17例.对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7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7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Intertan组41例,TAN组37例.Intertan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分别为58.9±6.9、2.70±0.47min)明显短于TAN组(分别为75.6±5.9、4.40±0.47min),术中出血量(107.6±6.7ml)明显低于TAN组(127.8±6.8ml),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73%)高于TAN组(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9%)低于TAN组(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和TAN两种微创固定方法 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Intertan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采用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每组30例。微创实验组选用经椎旁肌间隙(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并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固定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段骨折;传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手术,比较两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伤椎Cobb's角恢复百分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两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分别为(48.0±9.5)%、(50.2±9.4)%,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Cobb's角恢复百分比分别为(78.8±10.8)%、(80.2±8.9)%,上述两指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8.4±11.5)min、(131.2±45.1)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2.7±2.4)d、(20.5±5.3)d,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2±12.5)m L、(227.6±56.4)m L,术后伤口的引流量分别为(31.9±10.4)m L、(247.4±48.4)m L,术中需要透视的次数分别为(4.0±0.5)次、(7.5±2.0)次,微创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技术不但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而且具有术中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是一种实用的外科手术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加桡侧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61例,男性47例,女性14例;年龄3~13岁,平均8.5岁。摔伤55例,道路交通伤6例。其中闭合性骨折59例,开放性骨折2例;右侧50例,左侧11例;伸直型57例,屈曲型4例。应用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桡侧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术中置管引流,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在门诊摄X线片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61例均解剖复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无肘内翻畸形发生。根据Flynn评定标准,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5%。结论肱三头肌两侧小切口入路交叉克氏针加桡侧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米东医院外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2例(Schatzker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26例),男性61例,女性31例;年龄31~77岁,平均54.2岁。所有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Ⅰ型38例,Ⅱ型26例,Ⅲ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内固定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关节炎发生率,并对伤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以及微动移位分别为(183.09±26.47)min、(304.75±51.47)mL、(0.57±0.11)周、(0.14±0.03)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47±34.23)min、(361.37±56.83)mL、(0.74±0.15)周、(0.31±0.07)mm;观察组术后膝关节评定优良率以及术后愈合率分别为97.83%(45/46)和93.48%(43/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61%(38/46)和78.26%(36/46),而术后关节炎发生率观察组2.17%(1/46)低于对照组13.04%(6/4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愈合程度高、关节炎发生率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过程中的结构力学特性。方法选取T11~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例,根据其210层CT影像学检查结果建立T11~L2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对已完成的模型实施有效验证后模拟并建立过伸手法复位三维模型,根据分析计算结果探究受压缩椎骨复位前后形状变化以及各位置压力分布情况。结果通过构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模拟外观直观清晰且具有结构力学应力分析能力,给予手法复位后其压缩的椎体出现较为明显的过伸,同时,在其过程应用的手法复位原理与经典的胸腰椎体力学试验结果一致。三维有限元分析相比传统研究方法更为精确可靠,其成本较低,更易于操作研究。结论利用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以及手法复位的力学特点,其结果直观、精确,易于分析比对且操作简易,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ESIN)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184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0例小儿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ESIN固定治疗,观察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对患儿进行随访,探讨其疗效、膝关节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手术切口约1.5~2.0 cm;手术时间30~50 min;术中出血20~30 ml。随访12~30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优28例,良2例,优良率100.0%。2例为膝关节活动受限20°~45°,在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器(CPM)辅助下功能练习6个月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弹性髓内钉断裂、骨不连现象发生。结论 ESIN在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中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