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52篇 |
免费 | 587篇 |
国内免费 | 2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871篇 |
口腔科学 | 251篇 |
临床医学 | 456篇 |
内科学 | 732篇 |
皮肤病学 | 119篇 |
神经病学 | 99篇 |
特种医学 | 178篇 |
外科学 | 147篇 |
综合类 | 674篇 |
预防医学 | 273篇 |
眼科学 | 48篇 |
药学 | 2710篇 |
中国医学 | 328篇 |
肿瘤学 | 3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26篇 |
2022年 | 357篇 |
2021年 | 444篇 |
2020年 | 203篇 |
2019年 | 268篇 |
2018年 | 370篇 |
2017年 | 352篇 |
2016年 | 459篇 |
2015年 | 359篇 |
2014年 | 502篇 |
2013年 | 1028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404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244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187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s)粒径小,穿透性强,常用于制备分子成像探针或MRI对比剂。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修饰的肿瘤靶向性磁性氧化铁探针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SPIONs探针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纳米炭混悬液在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示踪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早期乳腺癌患者、无腋窝手术史143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和亚甲蓝,其中纳米炭组78例,亚甲蓝组65例。实施前哨淋巴结术后所有患者加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假阴性率、准确性和灵敏度。结果 1)所有患者注射纳米炭混悬液前后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生命体征无异常。2)纳米炭混悬液染色前哨淋巴结及淋巴道清晰。3)纳米炭组SLN检出率94.8%(74/78),假阴性率6.5%(2/31),灵敏度93.5%(29/31),准确性92.3%(72/78);亚甲蓝组SLN检出率83.1%(54/65),假阴性率4.2%(1/24),灵敏度95.8%(23/24),准确性81.5%(53/65)。纳米炭组检出率明显高于亚甲蓝组(P<0.05),两组假阴性率、准确性和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纳米炭示踪效果稳定,能清晰黑染淋巴管、淋巴结;2)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亚甲蓝相比,其在乳腺癌SLNB中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43.
目的: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建立一种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手足口病病原体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并对检测效果进行评价,使其达到疾病爆发流行期间大样本量检测的要求。方法:采用SDS-PAGE凝胶电脉技术和蛋白浓度定量试剂盒测定CA16鸡卵黄抗体(CA16-IgY)纯度及蛋白水平,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金纳米粒子(AuNPs)及其生物探针(IgY-AuNPs)的尺寸、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基于FRET技术构建CA16检测体系,通过优化检测体系中IgY-AuNPs浓度、氯化钠(NaCl)用量和荧光恢复时间等指标,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临床样本检测进行评价。结果:CA16-IgY纯度较高,抗体平均蛋白水平为12.15 mg·L-1,抗体效价高达1:128 000,特异性良好;AuNPs及IgY-AuNPs的UV-Vis、FTIR和TEM观察结果,IgY已成功标记至AuNPs表面,提示已通过静电自组装成功制备了可以特异性识别CA16的IgY-AuNPs。基于FRET技术构建CA16检测体系,体系经优化后,确定IgY-AuNPs的最佳浓度为0.52×10-3g·L-1,NaCl的最佳用量为40 μL,荧光恢复最佳时间为90 min,建立的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为I525nm=15.452IgC-9.746,R2=0.993 2,检测限为1×104 PFU·mL-1,与临床检测金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比较,一致率可达93.75%。结论:成功建立了CA16型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可用于实验室和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构建肿瘤微环境响应释放的可变形金纳米颗粒载药体系。方法 利用直径5、13nm两种尺寸的金纳米颗粒、pH敏感的三链体脱氧核糖核酸(triplex DNA)以及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DOX),通过冷冻法组装出载药聚集体结构并对该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表征。结果 所组装的聚集体中有75%的颗粒的粒径(直径)在50~80nm,大小适宜,易于被细胞内吞,可有效载带药物,在pH=4.5时,载药聚集体发生解体,89.6%的颗粒直径为18~32nm,释放出相较于中性条件下3倍浓度的DOX(P<0.01)并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杀伤效果。结论 此可变形的金纳米载药聚集体结构成功的完成药物的载带与释放,达到了可控释药,降低正常组织损伤的目的,为新一代刺激响应型纳米载带系统地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制备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并检测其抑菌效果。方法 以胆固醇为脂质,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包括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分散性以及体外缓释。使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透射电镜扫描可见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呈球形,直径40~70nm;Zeta电位(-21.8±1.3) mV;包封率为77.54%;载药量31.10%;紫外-可见光谱见纳米粒中环丙沙星280nm处特征性吸收波峰;体外缓释72h的累计释放度为78.6%。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8μg/mL,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为1.6μg/mL。结论 采用乳化-低温固化法成功制备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简便。固体脂质纳米可提高环丙沙星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及不同相变材料[全氟正戊烷(PFP)或全氟己烷(PFH)]的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比较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相变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PFP或PFH的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分别称为IPNPs、IHNPs),比较两者的一般特性、稳定性及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声致相变和光声成像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光致相变所需能量的细胞毒性。结果IPNPs及IHNPs粒径分别为(490.53±36.96)nm及(512.23±38.52)nm,电位分别为(-14.40±1.40)mV及(-13.97±1.61)m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形态、吸收光谱也均无明显差异,于37℃储存24h均较稳定;IPNPs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及声致相变所需能量均低于IHNPs,且IPNPs光声及超声成像增强能力高于IHNPs。经能使IPNPs及IHNPs发生相变的激光能量辐照后,MH7A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34±7.96)%,(54.92±6.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NPs是更适于诊疗一体化应用的多功能纳米粒。 相似文献
47.
目的:用巯基-聚乙二醇(SH-PEG)对金纳米颗粒(AuNPs)进行化学修饰(PEG-AuNPs)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存活率和辐射对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的AuNPs用SH-PEG进行化学修饰,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PEG-AuNPs的大小及肝癌细胞对其的摄取,应用Cell Titer-Glo发光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分析PEG-AuNP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辐射对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结果制备的PEG-AuNPs的尺寸分别为14.4 nm和30.5 nm。30.5 nm PEG-AuNPs更容易被肝癌细胞摄取,表现出明显地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提高辐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AuNPs经过SH-PEG化学修饰,30.5 nm PEG-AuNP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提高辐射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强于14.4 nm PEG-AuNPs。 相似文献
48.
Gobin AM O'Neal DP Watkins DM Halas NJ Drezek RA West JL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2005,37(2):123-129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Gold nanoshells are a new class of nanoparticles that can be designed to strongly absorb light in the near infrared (NIR). These particles provide much larger absorption cross-sections and efficiency than can be achieved with currently used chemical chromophores without photobleaching. In these studie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gold nanoshells as exogenous NIR absorbers to facilitate NIR laser-tissue welding. STUDY DESIGN/MATERIALS AND METHODS: Gold nanoshells with peak extinction matching the NIR wavelength of the laser being used were manufactured and suspended in an albumin solder. Optimization work was performed on ex vivo muscle samples and then translated into testing in an in vivo rat skin wound-healing model. 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muscle samples was immediately performed and compared to intact tiss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in vivo study, full thickness incisions in the dorsal skin of rats were welded, and samples of skin were excised at 0, 5, 10, 21, and 32 days for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ound healing response. RESULTS: Mechanical testing of nanoshell-solder welds in muscle revealed successful fusion of tissues with tensile strengths of the weld site equal to the uncut tissue. No welding was accomplished with this light source when using solder formulations without nanoshells. 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skin wounds showed sufficient strength for closure and strength increased over tim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good wound-healing response in the soldered skin. CONCLUSIONS: The use of nanoshells as an exogenous absorber allows the usage of light sources that are minimally absorbed by tissue components, thereby, minimizing damage to surrounding tissue and allowing welding of thicker tissues.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POD-SLN)对人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OD-SLN混悬液,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粒径大小和形态,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高效液相法测定其包封率,并观察其稳定性。用POD-SLN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并于6、12、24、48h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实验设POD-SLN组、鬼臼毒素普通脂质体组、鬼臼毒素(POD)组、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组、空白对照组,MTT法测定各组对人表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制备的POD-SLN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稳定性好,粒径为87.2±10.3nm,电位25.3±0.8mV,包封率为83.2%±2.5%。POD-SLN对人表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OD-SLN、POD普通脂质体及POD作用48h对人表皮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1.05%、77.02h.46%,IC50分别为2.11、16.65、101.42μg/L。空白SLN对人表皮细胞增殖无影响。结论该制备工艺可行,所制备的POD-SLN在体外能有效抑制人表皮细胞增殖,且作用强于POD及普通POD脂质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