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0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97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50篇
中国医学   92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对白桦叶的化学成分做系统研究,以更好的开发利用我国的植物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及制备薄层色谱法进行了分离,通过波谱技术(^HNMR,^13CNMR,^1H-^1HCOSY,HMQC,HMBC,NOESY)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4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槭木素丁(1),氧杂二苯庚烯(Ⅱ),17-甲基-15-甲氧基-7-7氧代槭木素丁 (Ⅲ),槭木素十一(Ⅳ),结论:化合物Ⅲ,Ⅳ均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分离得以,并纠正了化合物Ⅲ的碳谱数据归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喜树为原料提取喜树碱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均匀试验设计法.结果确定了以稀NaOH溶液为溶剂提取喜树碱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溶剂浓度为0.3%,提取时间为3 h,NaOH溶液用量1 6 mL/g原料·次.结论首次研究了以稀NaOH溶液为喜树碱提取溶剂,从很少被利用的喜树叶中提取喜树碱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喜树叶的喜树碱提取率达到0.1%以上,是一个较好的喜树碱提取原料.利用此方法提取喜树碱生产成本低、提取率高、防火等级低,是相对于乙醇提取更为优秀的喜树碱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其与阿拉伯黄背草T. triandra、中华菅T. quadrivalvis2种同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首次对黄背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SPAdes和CpGAVAS2分别对其进行组装和注释,并用Codon W、DnaSP和MISA等对其与2种同属植物进行一系列比较基因组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3个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38 735~138 961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注释出129个基因;黄背草与其同属的2个物种相比,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收缩了2132 bp,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LSC)扩张了约4000 bp,而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region,SSC)变化不大。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3个叶绿体基因组相对丰度最大和最小的密码子都相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丰度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苏娟  贺亚男  杨鑫  谢慧娟  纪奇森  杨明  张定堃  韩丽 《中草药》2023,54(22):7374-7386
目的 研究阴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差异成分,并建立HPLC-DAD同时定量分析5种吲哚类生物碱成分的方法,以期为建立规范的马蓝叶干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4种干燥处理的马蓝叶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热图聚类分析(heat map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成分。结果 共鉴定出67个共有化合物。HCA和PCA将阴干和热风干燥归为一类。OPLS-DA筛选出14个差异成分,多为生物碱类,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PLC-DAD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马蓝叶中的5种吲哚类生物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热风干燥样品的靛蓝含量最高,靛玉红含量最低;阴干样品的靛红、色胺酮、靛玉红含量最高。结论 不同的干燥方式对马蓝叶的品质有明显影响。热风干燥和晒干有利于吲哚苷水解合成靛蓝,但靛红和靛玉红的含量较低。而阴干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的靛蓝含量较低,而靛玉红含量较高。阴干和热风干燥能显著提高马蓝叶药效成分的总含量。建议在初加工马蓝叶时使用阴干或热风干燥,为进一步探究马蓝叶的产地加工方式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评估马蓝叶的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金银花对绿脓杆菌 R质粒消除作用。方法 :体外试验 金银花水煎剂亚抑菌浓度作用绿脓杆菌 P2 948h后 ,影印培养 ,计数消除子 ;体内试验 建立肠道去污染小鼠动物模型后 ,经口感染绿脓杆菌 ,同时给金银花水煎剂 ,灌胃给药 ,2 mg/只 ,2 4 h后再次给药 ,剂量同上 ,48h后处死小鼠 ,分离培养细菌 ,计数消除子数。消除子经质粒抽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 :金银花水煎剂对绿脓杆菌 P2 9株 R质粒体外消除率为 0 ,体内消除率为 8%。结论 :金银花水煎剂对去污染小鼠感染绿脓杆菌 P2 9株 R质粒具有消除作用 ,消除子主要表现对单一抗生素恢复敏感性 ;体外没有消除 R质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仲叶有效成分的地理学研究(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七个产区杜仲叶中5种有效成分(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得出生态因素是调控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合成与积累的重要因素。并对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有效成分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而气象因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九头狮子草的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采用平板打孔法,分别用九头狮子草全草的乙提取和水浓缩得到的药液药,在营养琼脂培养和基和LB培养基上筛出敏感细菌。结果表明九头狮子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当药水提物对大鼠中性白细胞性细胞内内Ca^2 浓度增加、活性氧生成及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用酵母多糖、FMLP和A23 187活化大鼠中性白细胞,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活性氧,用荧光光度法测细胞内Ca^2 浓度,用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结果 当药水提物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酵母多精、FMLP和A23 187诱导的大鼠中性白细胞内Ca^2 浓度增加及活性氧生成;也抑制花生四稀酸、胶原及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和吲哚美辛比较,当药水提物抑制活性氧生成的作用较强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较弱,其作用远强于swertiamarin。结论 当药水提物是极强的中性白细胞活性氧生成抑制剂,其作用强于swertiamarin。  相似文献   
19.
宋明娜  李宁 《医学文选》2000,19(3):277-279
目的:探索银杏叶浓缩口服液(缩写G.C.L)的抗脑缺氧、抗脑缺血药理作用。方法以生理盐水组为空白对照,进行药理实验方法的平行比较研究。结果G.C.L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喘息时间及KCN所致小鼠翻身反射消失时间,可降低结扎两侧颈总动脉所致脑缺血大鼠脑水份的含量,能抑制大鼠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的生成。结论提示该口服液具有抗脑缺氧、抗脑缺血及改善脑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日本血吸虫病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对大丰市455 人进行了12年的前瞻性观察。血吸虫病组表抗携带率为14.21% , 比非血吸虫病组的9.56% 高; 肝癌20岁以上截缩标化人年死亡率, 血吸虫病组为283.82/10 万, 非血吸虫病组为38.66/10万, RRM H为5.72,SMR分别为3.76 和0.65,P< 0.01;前者组内男女肝癌死亡率比RRM H 为1.51, P> 0.05,后者组内RRM H 为3.98,P< 0.01。用叉生法分析血吸虫病和表抗携带两因素的作用,则肝癌20岁以上截缩标化人年死亡率,血吸虫病和表抗携带双阴者为21.16/10万, 血吸虫病单阳者为118.47/10 万,表抗携带单阳者为232.33/10 万,血吸虫病和表抗携带双阳者为1228.75/10 万; 后三者与前者相比, RRM H 分别为3.99, 8.47, 34.57, P均< 0.01; 血吸虫病和表抗携带对肝癌联合作用指数S为3.2,Poisson 回归乘法模型拟合良好。结果提示两者与肝癌分别有密切联系,且有明显的相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