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64篇
  免费   3022篇
  国内免费   1206篇
耳鼻咽喉   312篇
儿科学   646篇
妇产科学   428篇
基础医学   4968篇
口腔科学   1010篇
临床医学   4511篇
内科学   5626篇
皮肤病学   998篇
神经病学   2176篇
特种医学   11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4525篇
综合类   7809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4202篇
眼科学   483篇
药学   8088篇
  4篇
中国医学   2924篇
肿瘤学   4351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375篇
  2022年   898篇
  2021年   1330篇
  2020年   871篇
  2019年   3381篇
  2018年   2968篇
  2017年   1753篇
  2016年   1169篇
  2015年   1469篇
  2014年   3140篇
  2013年   2847篇
  2012年   2466篇
  2011年   2662篇
  2010年   2583篇
  2009年   3082篇
  2008年   2190篇
  2007年   3058篇
  2006年   2770篇
  2005年   2190篇
  2004年   1302篇
  2003年   1387篇
  2002年   1182篇
  2001年   992篇
  2000年   811篇
  1999年   653篇
  1998年   578篇
  1997年   511篇
  1996年   426篇
  1995年   407篇
  1994年   353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223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66篇
  1988年   120篇
  1987年   157篇
  1986年   152篇
  1985年   437篇
  1984年   502篇
  1983年   340篇
  1982年   332篇
  1981年   256篇
  1980年   262篇
  1979年   173篇
  1978年   97篇
  1977年   101篇
  1976年   86篇
  1974年   7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1800例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结果,统计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结果:1800例检查者中发现冠脉起源异常51例,发病率2.8%。包括右冠状动脉变异11例(21.6%)、左冠状动脉变异8例(15.7%)、左右冠均发生变异1例(2%)、单支冠状动脉1例(2%)、分支变异28例(54.9%)。结论:64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2.
螺旋CT多功能重建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功能重建在骨与关节外伤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技术的使用能力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使用双层螺旋CT,SSD,MPR,MIP等多种方式重建检查的49例复杂的骨与关节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骨关节外伤重建成像,其中,颅底3例,颌面部7例,颈、胸、腰、骶椎共17例,肩胛骨3例,髋关节8例,膝关节11例。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方面较MIP,MPR为佳,它可以直观地、立体地、清晰地、多角度显示骨关节损伤,而MIP在显示骨折细节方面较优,尤其在外伤中颅窝观察有关神经孔方面。结论 螺旋CT的SSD,MPR和MIP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复杂的骨折、关节损伤的显示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SRI63-44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再灌注组及SRI63—441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缺血30分钟后,行再灌注10小时,其中治疗组结扎前1分钟给予SRI63—441(1mg/kg),观察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SRI63—441能明显降低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使缺血30分钟再灌注10小时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从21.6±3.1%降至12.7±2.5%,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结论SRI63—441用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损伤,提示PAF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而PAF拮抗剂有可能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FDP 0.25~0.4g/(kg·次),1 次d静滴,10 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均进行心肌酶测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心肌酶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FDP对HIE时的脑损伤及心肌损伤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评价持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胃癌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T)组15例,靶控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T+E)组15例。结果:(T+E)组术后躁动、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低于(T)组(P<0.05)。异丙酚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两组苏醒时间相似。诱导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T+E组在诱导后DBP的下降幅度较T组更为显著(P<0.05),T组在探查、术毕、拨管后的SBP、DBP、MAP比(T+E)组显著增高(P<0.05)。两组诱导后至术毕BIS、SEF显著下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少、苏醒快、术后躁动少,麻醉深度易于调控,血液动力学较稳定,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26.
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38-2040
  相似文献   
127.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动员对骨创伤大鼠的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为战创伤后的免疫抑制及继发性感染、系统性炎症反应等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挤压折断法复制大鼠双后肢股骨骨折模型,于致伤后0、24、48h连续给模型动物肌肉注射GM—CSF20μg/kg,致伤后72h细胞增殖法检测T、B淋巴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2、IFN-7、TNF—α浓度,自动系列化分析法检测C3、CA、IgM、IgG浓度,称重法观察脾重与体重的比例变化。结果:股骨骨折模型大鼠致伤后72h,GM—CSF动员骨髓干细胞组大鼠的T、B淋巴细胞活性和血清IFN-γ、IL-2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IL-1、TNF—α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C3、CA、IgM、IgG浓度及脾/体重比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M—CSF动员自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骨创伤诱导的免疫功能抑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9.
白细胞介素-10诱导的大鼠树突状细胞体外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诱导的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DCs)体外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在经典诱导方案的基础上 ,应用IL 10 ( 10 μg/L)抑制大鼠骨髓来源DCs的成熟 (IL 10组 ,10例 ) ,并设对照组 (IL 4组 ,10例 )。培养期间观察DCs形态 ,检测DCs表型、摄取抗原能力、体外免疫功能及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IL 4组比较 ,IL 10组DCs细胞表面CD80 、CD86及OX6低度表达 ( 2 5 .3 %、42 .4%、3 2 .3 % ) ,吞噬能力较强 ( 81.9)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该淋巴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 ;培养上清中IL 12水平 ( 4 0 6.5pg/L)及初次MLR培养上清IL 2水平 ( 2 45 .4ng/L)均较低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IL 10作用的大鼠imDCs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0.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Ministry of Health of Russian. (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R. V. Petrov.)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14, No. 11, pp. 506–508, November, 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