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07篇 |
免费 | 1503篇 |
国内免费 | 130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2篇 |
儿科学 | 365篇 |
妇产科学 | 132篇 |
基础医学 | 2430篇 |
口腔科学 | 341篇 |
临床医学 | 1346篇 |
内科学 | 4024篇 |
皮肤病学 | 263篇 |
神经病学 | 681篇 |
特种医学 | 34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298篇 |
综合类 | 2283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589篇 |
眼科学 | 159篇 |
药学 | 1417篇 |
中国医学 | 1085篇 |
肿瘤学 | 5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335篇 |
2022年 | 844篇 |
2021年 | 955篇 |
2020年 | 987篇 |
2019年 | 654篇 |
2018年 | 597篇 |
2017年 | 669篇 |
2016年 | 640篇 |
2015年 | 658篇 |
2014年 | 1211篇 |
2013年 | 1128篇 |
2012年 | 844篇 |
2011年 | 982篇 |
2010年 | 766篇 |
2009年 | 710篇 |
2008年 | 773篇 |
2007年 | 742篇 |
2006年 | 630篇 |
2005年 | 532篇 |
2004年 | 462篇 |
2003年 | 380篇 |
2002年 | 298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237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151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1μg/mlLPS刺激组(L组),1μg/mlLPS 50μmol/L异丙酚组(L P组)。采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3组不同处理因素作用12h时对THP1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异丙酚(0,12.5,25,50,100μmol/L)同1μg/mlLPS联合刺激THP1细胞(分别为B、C、D、E、F组),以未加任何刺激的THP1细胞为对照(A组),分析异丙酚对THP1细胞分泌IL-6、IL-8、TNF-α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组IL-1β、IL-6、IL-8和TNF-α均明显增高(P<0.01),而GM-CSF、IFN-γ、IL-2、IL-4、IL-10、IL-1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相比,L P组THP1细胞释放IL-6、IL-8和TNF-α均明显降低(P<0.01)。与单独LPS刺激组(B组)比较,添加不同浓度异丙酚的各组(C、D、E、F组)IL-6、IL-8和TNF-α释放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随着异丙酚剂量的增加,三者的释放呈递减趋势。结论LPS可诱导THP1细胞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异丙酚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IL-8和TNF-α的释放,这可能是其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2.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时IκBα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时抑制蛋白α(IkB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48只大鼠,行脊柱椎板切除及脊髓打击术。对照组12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脊髓细胞浆内IkBα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以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Western blot以醋酸纤维素膜上出现棕色条带为阳性结果。结果 在损伤后1h,IkBα表达开始下降,12h降到最低点,损伤后24h表达开始回升,5d逐步恢复正常。结论 IkBα活性变化可作为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时炎症反应程度的一项观测指标,通过抑制IkBα磷酸化降解环节,成为抑制炎症反应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3.
陈英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2)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EBC)中炎症因子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吉林油田总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单纯COPD患者和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中炎症因子含量差异.按照肺动脉压力水平进一步将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低压组、中压组、高压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水平并分析炎症因子水平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及EBC中IL-6、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肺动脉高压三组间血清及EBC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差异(P<0.05).肺动脉高压越严重,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中IL-6及hs-CRP含量越高,IL-10含量越低(P<0.05).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中IL-6、hs-CRP水平与COP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呈正比,IL-10水平与COP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呈反比(P<0.05). 结论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及呼出气冷凝液中促炎因子水平较高,且炎症因子水平与肺动脉高压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组蛋白乙酰化酶(HAT)、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表达水平,分析其与LN活动性、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关系,探究组蛋白乙酰化酶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共收入正常对照组(N组,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组(18例).狼疮性肾炎组分为非活动期(Ⅰ组,8例),活动期(A组,1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浆HAT、HDAC、IL-6、INF-γ水平;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HAT、HDAC表达与IL-6、INF-γ相关性.结果 Ⅰ组患者血浆HAT含量低于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HAT含量明显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4±3.67)vs(15.32±3.32),P<0.05],但Ⅰ组与A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比较,Ⅰ组和A组患者中血浆HDAC含量明显降低[(6.75±2.05)vs (17.08±6.46),P<0.05;(4.53±3.62)vs(17.08±6.46),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A组患者血浆IL-6、INF-γ均明显高于N组,A组患者血浆中IL-6、INF-γ均明显高于Ⅰ组.相关性分析,发现HAT、HDAC与IL-6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2和-0.665);而HAT、HDAC与INF-γ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1和-0.720).结论 LN患者血浆HDAC含量、活动期患者HAT低于正常人群,与IL-6、INF-γ呈负相关,HAT、HDAC可能影响IL-6、INF-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参与LN的发病.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IL-8、IL-18在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GCF)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40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健康种植体患者40例。选择健康人群50例为健康对照组。统计3组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IL-8、IL-18质量浓度,并对GCF中IL-8、IL-18质量浓度与性别、年龄、PD、SBI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组PD、SBI、GCF均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健康种植体组和对照组PD、SBI、GC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炎组IL-8、IL-18水平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种植体组IL-8、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种植体周围炎患者GCF中IL-8、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IL-8、IL-18水平高于<60岁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岁组IL-8、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F 与PD、SBI、IL-8、IL-18呈正相关(P<0.05);IL-8、IL-18与年龄、PD、SBI呈正相关(P<0.05);IL-8和IL-18之间呈正相关(P<0.05)。 结论 IL-8、IL-18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GCF中呈高表达;GCF中IL-8、IL-18的特异性表达与种植体周围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90-93,97
目的通过观察脑外伤后患者炎性因子、细胞免疫以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以及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GCS、ADL评分;IL-6、CRP、TNF-α;CD4~+、CD8~+、CD4~+/CD8~+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及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及4周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CRP、TNF-α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及4周研究组IL-6、CRP、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及4周研究组CD4~+、CD8~+、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有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7.
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失控的过度免疫应答,是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病毒劫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调节的负反馈丧失、多种细胞因子异常升高,损害了肺泡弥散功能并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靶向冠状病毒细胞因子风暴的特异性治疗研究,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托珠单抗、卡莫他特、血液净化治疗等已取得系列成果,其可能是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有效手段。但COVID-19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上述治疗的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来验证。本文就冠状病毒肺炎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调控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参数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参数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R-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24 h R-R间期标准差、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改善心率变异参数,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99.
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细胞增生有关的细胞因子与BPH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人前列腺分对照组 (正常前列腺 )和实验组 (良性前列腺增生 )。常规组织学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FGF ,VEGF和EGFR在BPH中的改变。结果 BPH的病理变化呈多类型化。BPH的组织中bFGF和VEGF在间质中明显增加 ;EGFR在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中都增加明显。结论 在BPH的组织异常增殖中 ,间质的增殖可能与bFGF和VEGF的分泌增多关系密切 ,而EGFR与间质和腺上皮的异常增殖均有关。 相似文献
100.
Sentinel lymphadenectomy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may reliably represent the axilla except for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earns V Ewing CA Slack R Penannen MF Hayes DF Tsangaris TN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2,9(3):235-242
Backgroun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omen with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LABC) undergo a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or
lumpectomy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 and radiotherapy. Sentinel lymphadenectomy (SL) is accepted for axillary
evaluation in early breast cancer. We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SL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Methods Eligible women received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ABC and were scheduled to undergo a definitive surgical procedure. Vital
blue dye SL was attempted followed by level I and II axillary dissection.
Results SL was successful in 29 of 34 patients (detection rate, 85%). Thirteen patients (45%) had positive nodes, and eight (28%)
had negative nodes on both SL and ALND. In five patients (17%), the sentinel node was the only positive node identified. Overall,
there was a 90% concordance between SL and ALND. The false-negative rat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14% and 73%, respectively.
Among the subgroup without inflammatory cancer, the detection and concordance rates were 89% and 96%, respectively. The false-negative
rate was 6%,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8%.
Conclusions SL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may reliably predict axillary staging except in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SL as the only mode of axillary evaluation in these wo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