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3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113篇
耳鼻咽喉   138篇
儿科学   122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758篇
口腔科学   147篇
临床医学   800篇
内科学   953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341篇
特种医学   707篇
外科学   1128篇
综合类   549篇
预防医学   244篇
眼科学   112篇
药学   240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2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0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Removing power line noise and other frequency‐specific artifacts from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without affecting neural signals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 Recently, an approach was introduced that combines spectral and spatial filtering to effectively remove line noise: Zapline. This algorithm, however, requires manual selection of the noise frequency and the number of spatial components to remove during spatial filtering. Moreover, it assumes that noise frequency and spatial topography are stable over time, which is often not warranted. To overcome these issues, we introduce Zapline‐plus, which allows adaptive and automatic removal of frequency‐specific noise artifacts from M/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and LFP data. To achieve this, our extension first segments the data into periods (chunks) in which the noise is spatially stable. Then, for each chunk, it searches for peaks in the power spectrum, and finally applies Zapline. The exact noise frequency around the found target frequency is also determined separately for every chunk to allow fluctuations of the peak noise frequency over time. The number of to‐be‐removed components by Zapline is automatically determined using an outlier detection algorithm. Finally, the frequency spectrum after cleaning is analyzed for suboptimal cleaning, and parameters are adapted accordingly if necessary before re‐running the process. The software creates a detailed plot for monitoring the cleaning. We highlight the efficacy of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our algorithm by applying it to four openly available data sets, two EEG sets containing both stationary and mobile task conditions, and two magnetoencephalography sets containing strong line noise.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对比观察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在V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取伴有下斜肌亢进的V征患者35例.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上下转25°时的水平斜视度.对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进行分级.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观察术后3个月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和下斜肌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3个月时下斜肌断腱术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平均为(5.6 4±5.4)△,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组上下转斜视度差值平均为(4.7±4.3)△,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斜肌断腱术组下斜肌功能+2级2只眼,+1级7只眼,0级21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组下斜肌功能+2级1只眼,+1级5只眼,0级22只眼.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都有效的解决了下斜肌亢进的V征问题,消除了垂直非共同性.  相似文献   
93.
Microfiltration is the usual method of sterilization of tissue culture media. The filtrates of eight commercial filters were tested for embryotoxicity using mouse embryo growth. Four of five disk filters tested showed embryotoxicity in the first 5 ml of filtrate and the three largercapacity filters showed embryotoxicity for up to the first 10 ml of filtrate. The ethylene oxide-sterilized filters appeared to give poorer results than the gamma-irradiated filters. The importance of discarding the initial filtrate or preflushing such filters before use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94.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0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5.
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14例植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16例植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27例分别行单纯静脉溶栓或切开取栓+静脉置管溶栓;全部病例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症状体征完全消失7例,明显缓解18例,部分缓解5例。滤器植入期间未发生肺栓塞。临时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26~40d,1例取出后2d出现复发性肺栓塞;2例永久性滤器植入者于6个月和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堵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措施,临时性和永久性滤器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96.
王昕  施燕平  朱雪涛 《齐鲁药事》2006,25(2):99-100
遵照ISO7405:1997《牙科学-用于牙科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临床前评价-牙科材料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的试验原则,采用齿科材料国际标准的试验方法,测试齿科美白剂的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齿科美白剂具有轻度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7.
经皮穿刺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影像学研究,进一步明确肝内门静脉(PV)与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的关系,探讨在彩超(CDFI)导引下经皮穿刺行直接性门腔静脉分流(DIPS)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症患者30例,利用CDFI、CT、MR进行肝脏二维或三维多切面扫描,并测量RHSIVC长度、被肝实质包绕的RHSIVC长度、以及肝内LPV和RPV距PV分叉部1cm处及PV分叉部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结果三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RHSIVC长度、被肝实质包绕的RHSIVC长度、肝内LPV距PV分叉部1cm处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肝内RPV距PV分叉部1cm处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PV分叉部与同层面RHSIVC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FI、CT、MR均能准确显示PV及RHSIVC,RHSIVC起、止层面的横断面平均有56.7%、93.1%的管腔被周围肝实质完全包绕,在CDFI导引下经皮穿刺肝内PV再至RHSIVC行DIPS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
2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吕强  李静 《中国药房》1998,9(6):252-253
2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按治疗剂量加入各自溶媒后不溶性微粒的检测表明:每种药物均含有不同粒径及数量的微粒。其中多数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但有4种药物≥10μm的微粒数在20个以上或≥25μm的微粒多于2个,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静脉注射剂中小于10μm的微粒个数明显多于西药静脉注射液。提示中药静脉注射剂质控的难度和改善工艺质量的迫切性。本实验对国产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滤过作用亦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疑难性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的策略及操作技巧。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采用常规圈套技术无法成功取出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患者11例,采用导管辅助法、异物钳法及股静脉剖开等方法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2~71岁。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d。随访4~12个月复查血管超声。结果 10例患者成功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成功率91%。导管辅助法取出7例;异物钳法取出2例;1例因滤器无法进入鞘中,股总静脉剖开后取出滤器。1例因滤器与血管壁粘连紧密,回拉捕捉器时,回收钩断裂,最后家属放弃,取出失败。回收过程平均透视时间57.2min(17~115min)。滤器平均体内留置时间为37.8d(0~80d)。术后5d内全部患者顺利出院。随访期间,复查血管超声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多种辅助性圈套技术回收疑难性下腔静脉滤器的成功率较高,可有效提高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率,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比较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gE、IgG、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探讨该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方法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经鼻内镜行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术前、术后1、2、4周分别检测患者血清总IgE(tIgE)、IgG、ECP水平,并以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治疗前变应性鼻炎患者的tIgE和EC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本身术前水平相比较,手术治疗后1、2周时,其tIgE、IgG和EC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手术治疗后4周时,其tIgE和ECP水平均低于术前,IgG又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IgE与ECP水平存在高度正相关(r=0.943,P=0.001)。结论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可能是破坏筛前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反射,减少神经肽的释放,进而调节血清IgE、IgG、ECP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