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07篇 |
免费 | 4302篇 |
国内免费 | 55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2篇 |
儿科学 | 1389篇 |
妇产科学 | 387篇 |
基础医学 | 7924篇 |
口腔科学 | 602篇 |
临床医学 | 6674篇 |
内科学 | 6276篇 |
皮肤病学 | 58篇 |
神经病学 | 2614篇 |
特种医学 | 175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871篇 |
综合类 | 25555篇 |
预防医学 | 3058篇 |
眼科学 | 705篇 |
药学 | 7428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12705篇 |
肿瘤学 | 5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03篇 |
2023年 | 919篇 |
2022年 | 1157篇 |
2021年 | 1755篇 |
2020年 | 1476篇 |
2019年 | 1597篇 |
2018年 | 771篇 |
2017年 | 1417篇 |
2016年 | 1733篇 |
2015年 | 2040篇 |
2014年 | 2993篇 |
2013年 | 3102篇 |
2012年 | 4329篇 |
2011年 | 5048篇 |
2010年 | 4574篇 |
2009年 | 4760篇 |
2008年 | 6069篇 |
2007年 | 4634篇 |
2006年 | 4288篇 |
2005年 | 4907篇 |
2004年 | 4989篇 |
2003年 | 4660篇 |
2002年 | 2922篇 |
2001年 | 2261篇 |
2000年 | 1907篇 |
1999年 | 1546篇 |
1998年 | 1249篇 |
1997年 | 844篇 |
1996年 | 803篇 |
1995年 | 845篇 |
1994年 | 625篇 |
1993年 | 461篇 |
1992年 | 403篇 |
1991年 | 357篇 |
1990年 | 304篇 |
1989年 | 319篇 |
1988年 | 165篇 |
1987年 | 128篇 |
1986年 | 97篇 |
1985年 | 64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大鼠肝硬变和肝癌发生中肝组织病理和甲胎蛋白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雄性Wistar大鼠,分别采用DENA、四氧化碳和橄榄油诱导建立肝癌和肝硬变模型,于诱导前和诱导后2周、4周、8周、14周、18周和21周分别获取肝、脾组织和外周静脉血,HE染色进行肝脾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AFP水平.结果 大鼠肝硬变诱发过程中18周后出现肝假小叶,淤血性脾肿大;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14周病理性核分裂,核仁变大、数量增多,肝癌结节形成,脾脏充血性改变.大鼠肝硬变诱发过程中外周血AFP在4周开始升高,14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外周血AFP在2周开始升高,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癌大鼠外周血AFP表达水平在8周时显著高于肝硬变大鼠(P<0.05).结论 不同诱导因素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出现时间和损害程度不尽相同,DENA对肝脏损害程度较四氯化碳对肝脏损害重;肝细胞受到病毒、细茵、毒素、化学毒物等损害时,动态监测外周血AFP水平,对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癌变具有双重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TNF-α单克隆抗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休克+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B组)和休克+TNF-α单克隆抗体复苏组(C组)。B和C组大鼠通过股动脉放血,制作急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B组用乳酸林格氏液复苏,C组用含TNF-α单克隆抗体(3mg/kg)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而A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失血。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SOD含量,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B、C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含量较A组升高,SOD含量降低;C组ALT(343.63±35.61)U/L、AST(748.75±49.76)U/L、TNF-α(99.38±13.16)pg/mL、丙二醛(26.33±1.30)nmol/mgProt较B组ALT、AST、TNF-α、MDA含量降低,C组肝组织中SOD含量(510.14±47.44)U/mgProt较B组升高;在光镜、电镜下观察,C组肝组织损伤较B组减轻。结论 TNF-α可能是急性失血性休克肝损伤的重要因子之一,使用TNF-αMcAb复苏可以减轻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在大鼠急性肾衰竭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肾衰竭组.在切除右肾后,制作急性肾衰竭模型,每天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0mg/Kg体重,连续7d,分别于8d、9d、10d、12d和14d 5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于相应的时间点留取血标本、肾组织,常规检查BUN和Scr;RT - PCR法检查肾组织水通道蛋白-1 mRNA的表达,观察水通道蛋白-1在急性肾衰竭中的表达;HE和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肾衰竭组的Scr和BUN在8d和9d时均明显增高(p<0.05);(2)急性肾衰竭组肾小管受损,以8d时病理损伤最重;(3)对照组与急性肾衰竭组均表达水通道蛋白-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肾衰竭组水通道蛋白-1 mRNA表达明显减少;急性肾衰竭组中8d、9d、10d、12d和14d5个时间点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越来越多.结论 水通道蛋白-1在急性肾衰竭组中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重组巴曲酶(rBAT)连续静脉注射30d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3.0、10.0、30.0KU·kg^-1)和溶媒对照组(n=20)。连续30d尾静脉注射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d。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一般症状;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凝血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测;病理检查等。结果rBAT可能对大鼠的CT有一定的影响,且不同剂量对CT的作用不同;rBAT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浆Fig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30d雄性大鼠血清ALT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以上作用均是可逆的。结论rBAT对大鼠凝血系统及肝功能有一定的可逆的毒性作用。大鼠静脉注射rBAT的安全剂量为3KU·kg^-1。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对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低氧组(Hy组)、心理应激(2次/d)组(Ps1组)、心理应激(2次/d×2d)组(Ps2组)、心理应激(2次/d)+低氧组(Ps1+Hy组)和心理应激(2次/d×2d)+低氧组(Ps2+Hy组)。通过测定大鼠右肺湿/干比值、全湿肺/体重比值、右肺含水比值、血管“袖套”面积和血管“袖套”面积/血管面积的比值来评定肺损伤的程度。结果:与Con和Hy组比较,Ps2+Hy组的右肺湿/干比值、肺湿重/体重比值、血管“袖套”面积和血管“袖套”面积/血管面积比值均显著增高(P分别〈0.01,0.05)。结论:心理应激可加重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之间相瓦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50只采用成组设计方法分成假手术组、创伤组、7-硝基吲唑(7-NI)治疗组、氨基胍(AG)治疗组、AG和7-NI联合治疗组共5组,用Marmarou方法造成大鼠TBI,伤后1,3,6,12 h、1,3,7,14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I区nNOS和i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nNOS表达在伤后6 h均达高峰,各组高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12 h 7-NI治疗组与创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高于创伤组(P<0.05).各组iNOS表达在伤后3 d达高峰,各治疗组高峰值均低于创伤组(P<0.05).结论 大鼠TBI后nNOS和iNOS之间通过NO的反馈机制相互影响,nNOS活性的增强是iNOS表达的始动因子之一,iNOS活性增强可以下调n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对离体大鼠肺血管调节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模拟失重对肺循环的影响和立位耐力降低的发生机制. 方法采用尾部悬吊(TS)大鼠模拟失重生理效应.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S 7 d和TS 14 d共3组.采用离体肺灌流技术,利用Power-lab生理系统记录恒流下大鼠肺循环灌注压的变化,并分别于苯肾上腺素(PE)、乙酰胆碱(Ach)和硝普钠(SNP)药物干预后,观察离体肺血管反应性,并计算出肺血管阻力.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S7 d和TS 14 d大鼠离体肺在恒流灌注下肺动脉压明显降低(F=3.58~20.86,P<0.05或P<0.01),离体大鼠肺动脉血管对PE的收缩反应明显下降,对Ach和SNP的舒张反应明显增强,同时肺血管阻力也相应降低(F=3.56~20.44,P<0.05或P<0.01). 结论尾吊大鼠离体肺血管灌注压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降低、舒张反应性增强,肺血管阻力减弱,尾吊模拟失重大鼠肺循环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对失重后立位耐力不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比较侧链脂肪酸β-甲基碘苯脂十五烷酸(BMIPP)和直链脂肪酸碘苯脂十五烷酸(IPPA)在心肌代谢上的异同和特点.方法 制备大鼠离体灌流心脏模型10只,分为2组,每组5只.基础灌流30 min后,分别于灌流液中加入125I-BMIPP和125I-IPPA,持续灌流3 h后取样灌流液,提取脂溶相处理后行薄层色谱法(TLC)和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并与加入被测物品初期(5 min)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125I-BMIPP灌流5 min和3 h后脂溶相提取放射性活度分别为注入剂量的99%和92%,而125I-IPPA分别为95%和38%.125I-BMIPP灌流5 min,HPLC分析放射性全部集中于保留时间37 min段.3 h后该处仍呈主峰,其前出现数个小峰,峰值分别对应于代谢产物甲基碘苯脂十四烷酸、对碘苯十二酸、对碘苯十酸、对碘苯八酸、对碘苯六酸、对碘苯四酸和对碘苯乙酸.125I-IPPA灌流初期于HPLC保留时间33 min段显示明显高峰,继续灌流3 h后,该峰值消失.TLC测定125I-BMIPP Rf值为0.52,125I-IPPA为0.45.3 h后,85%的125I-BMIPP仍集中于Rf值0.52处,在Rf值0.31前后有数个小峰.而125I-IPPA持续灌流3 h后Rf值0.45处的峰消失,仅在原点发现放射性.结论 125I-BMIPP不被β氧化,能在心肌细胞内长时间滞留,便于观察脂肪酸在心脏内的分布状况.而125I-IPPA代谢快速,可显示心肌中长链脂肪酸代谢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观察视神经横断对大鼠下丘脑视上核神经元Nogo-A/B及NgR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下丘脑视上核神经元轴突再生长的可能调节机制.方法 12只正常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6),实验组大鼠行视神经横断术,对照组大鼠除视神经不横断外余处理均同实验组.手术7d后取大脑做冰冻组织切片,使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下丘脑视上核区神经元Nogo-A/B及Ng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的视上核区域未见Nogo-A/B和NgR的特异表达.实验组大鼠视神经横断7d后,在视上核区域神经元可观察到Nogo-A/B及NgR蛋白的特异表达,两种蛋白基本分布在同一区域,位于细胞核周围.结论 Nogo-A/B和NgR参与了损伤后视上核神经元轴突的生长调节,但并非惟一的调节机制.可能是由于其他生长调节机制的存在,使得即使是在Nogo-A/B和NgR存在的情况下,损伤后视上核区轴突仍再生活跃.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大鼠的痛行为学与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模型组):于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μl前列腺癌细胞;B组[氟代柠檬酸(FCA)处理组]:建立模型后2周,鞘内单次注射氟代柠檬酸;C组(对照组):左侧后肢胫骨注射10/μl Hanks液.术后1、3、5、 7、 10、14、21d检测大鼠后肢足底机械性触诱发痛[测定大鼠足底缩爪阈值(PWT)]和热痛敏[测定大鼠对热刺激的反应潜伏期(HRL)],对部分动物进行灌流固定,取大鼠模型侧后肢胫骨,HE染色观察骨结构的破坏情况.并取脊髓L4-L6节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及活化情况.结果 C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敏无显著差异;在术后的前7d,与C组大鼠相比,A、B组PW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0d起A、B组大鼠的PWT低于C组.给予FCA后2d(术后第14天),B组PWT显著高于A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B组PWT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大鼠后肢胫骨HE染色可见术后14d时A组胫骨骨小梁广泛破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胶质细胞活化水平无显著差异,A组和B组大鼠在术后的前7d与C组大鼠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后A组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持续升高,而B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维持在较低的活化水平.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