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7篇 |
免费 | 229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11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52篇 |
内科学 | 116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33篇 |
外科学 | 79篇 |
综合类 | 314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16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19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520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选穴规律和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文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纳入65篇文献,涉及腧穴共128个,使用总频次780次。其选用腧穴中,以足三里为多,其次排名依次为阳白、攒竹、三阴交、合谷;选用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为最,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较为常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及背俞穴选用频次高;关联规则分析中,阳白与足三里、丝竹空、足三里与阳白在穴位配伍上最为常见;聚类分析中,足三里,阳白与攒竹,三阴交与合谷最为常见。结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选穴具有一定规律和相似性,其规律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基于多算法挖掘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并且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关键组方治疗糖尿病的药效药理机制,为糖尿病的辨证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研究糖尿病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同时基于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获得新关键组方,另外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关键组方治疗糖尿病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药效药理机制。结果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共筛选出68首中药处方、214味中药及4首新组方,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黄芪、甘草、五味子、丹参及当归新组方治疗糖尿病基于193种生物活性化合物、30种关键靶点、4151种GO过程以及74条KEGG生物通路,并且基于分子对接发现glycyroside、sitosterol等关键活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初步阐明了糖尿病治疗的方剂用药规律,并基于生物信息学初步揭示了复方用药的药效药理机制,为糖尿病的中医药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数据算法支持以及生物信息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3.
<正>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燥,还可累及心、肺等多器官损害。原发性SS好发于中年女性,在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29%~0.77%,在老年人群中高达2.0%~4.8%,是常见的结缔组织病[1]。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常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存在易复发、副作用较大的弊端,而中医治疗SS能够延缓病情,预防脏器受损,具有较好疗效[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②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③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④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揭示《四部医典》所载治疗肺病药物的功能主治、组方,为临床治疗肺病提供参考,为传统医药在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提供借鉴参考和用药思路。方法 收集《四部医典》中主治肺病的内服外用药,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并通过R version 4.0.3软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药性分析、六味三化味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135首方剂,238味药物。治疗频次最高的前六位是天竺黄、红花、甘草、荜茇、檀香、诃子。关联性药对红花-天竺黄的出现频次和支持度最高。药物性能以清热药最多。药味化味中甘味和辛味、甘化味和苦化味最多。常用药物可聚类为三类。讨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四部医典》中治疗肺病以敛肺止咳、清热泻火、除湿化痰药组合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宋金元时期医学文献中有关胎漏、胎动不安的处方397首,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通过软件中不同板块,挖掘此时期医学文献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用药规律。结果 对397首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前十味使用的药物分别是:当归、川芎、阿胶、人参、熟地黄、白芍、白术、艾叶、炙甘草、甘草;高频药物功效分析显示以“补血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四气分析显示以温、平性为主,其次为寒性;五味中以“甘、辛”为主,其次为苦;药物归经以“肝、脾经”为主,心、肾经次之;通过用药模式分析(支持度>15%,置信度为0.9),共有7味核心药物,分别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艾叶、阿胶、人参;“规则分析”中置信度设为0.9,提取出4条药物组合规则。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的组方规律(相关度设为6,惩罚度设为2)得到5首新处方。结论 宋金元时期医家多认为本病病因归于“虚、瘀”,病位着重于“肝、脾”,其次为“肾、心”,核心用药以当归芍药散加减为主,养血补血的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标本兼施,治病与安胎并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及特色,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些新思路,同时也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①采用Excel表格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处方数据中的中药、药味类别、性味、归经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②采用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对频次最高的30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436个病例,处方436首,共有中药279味,所有中药使用频次共计5527次,其中白术、甘草、茯苓、党参、山药使用次数最多,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见,药味以甘、辛为主,药性以温/微温、平居多,药物归经以脾经最多,其次是心经、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5种关联强度高的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且多与药味甘、辛,药性温/微温、平,归脾经的药物进行搭配使用,其中茯苓-白术为最常用的药对,以新组方规律来看,更侧重于消积化滞、补气益血、滋阴生津。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遣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8.
Florie Bouvier;Etienne Peyrot;Alan Balendran;Corentin Ségalas;Ian Roberts;François Petit;Raphaël Porcher; 《Statistics in medicine》2024,43(11):2043-2061
Identifying patients who benefit from a treatment is a key aspect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which a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rules (ITRs). Many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create such rules. However, to what extent the methods lead to similar ITRs, that is, recommending the same treatment for the same individuals is unclear. In this work, we compared 22 of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es in two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Two classes of method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e first class of methods relies on predicting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effects from which an ITR is derived by recommending the treatment evaluated to the individuals with a predicted benefit. In the second class, methods directly estimate the ITR without estimating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effects. For each trial, the performance of ITRs was assessed by various metrics, and the pairwise agreement between all ITRs was also calc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TRs obtained via the different methods generally had considerable disagreements regarding the patients to be treated. A better concordance was found among akin methods. Overall, when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ITRs in a validation sample, all methods produced ITRs with limited performance, suggesting a high potential for optimism. For non-parametric methods, this optimism was likely due to overfitt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do not lead to similar ITRs and are therefore not interchangeable. The choice of the method strongly influences for which patients a certain treatment is recommended, drawing some concerns about their practical use.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研究王阶教授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用药经验与组方规律,传承王阶教授临床诊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经验.方法:收集并整理王阶教授2016-2020年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医案处方,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药对组合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