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1篇 |
免费 | 181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6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90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21篇 |
内科学 | 88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35篇 |
特种医学 | 27篇 |
外科学 | 67篇 |
综合类 | 262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94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15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96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97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基于明清文献探讨茧唇的证候类型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有关明清时期记载茧唇的中医文献。提取纳入文献证候及方药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后建立茧唇中医治疗数据库,对其证型、方剂、药物及其类别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2篇,提取证型14个,涉及方剂55种,中药167味。证型出现频次最高的前6位依次是脾胃积热证(15)、心脾积热证(14)、脾经风热证(13)、肝火炽热证(10)、胃火炽盛证(9)、肾虚内热证(9)。内服方剂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6位方剂依次是清胃散(10)、柴胡疏肝散(9)、济阴地黄丸(8)、加减八味丸(6)、归脾丸(5)和清凉甘露饮(5);外用方剂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位方剂依次是黄柏散(12)、白灰散(5)和青皮烧灰方(5)。内服方剂中,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3位的依次是清热药(19)、补虚药(18)和解表药(9);外用方剂中,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4位的依次为清热药(17)、活血化瘀药(14)、祛风湿药(12)和解表药(9)。单味药出现频次最高的前6位依次是甘草(22)、当归(16)、牡丹皮(10)、黄芩(10)、熟地黄(10)和茯苓(10)。结论茧唇的主要证型为脾胃积热证、心脾积热证、脾经风热证、肝火炽热证、胃火炽盛证和肾虚内热证,治疗方法为内外合治,内治法常清热与补虚相结合兼以解表,外治法常清热、活血、祛风湿、解表共举。 相似文献
52.
罗晓舟;温小鹏;何家扬;黄健婷;唐纯志 《中医杂志》2017,58(17):1478-1481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判断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从病历系统中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688例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脉象、面色、舌质、舌苔、中医药干预方式、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血甘油三酯、血总胆固醇、吸烟史、饮酒史、抑郁家族史、影像学卒中病灶部位及最终抑郁判断结果。采用单规则(1R)算法进行学习并判断提取信息中影响卒中后患者是否抑郁的危险因素,继而将所搜集病例分为训练数据集(500例)和测试数据集(188例),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形成最优判别结果。结果通过单规则算法得出脑卒中后是否抑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卒中病灶所在部位,其中计算机推测卒中病灶位于额叶及颞叶者最易发生卒中后抑郁,基底节、脑干、小脑、延髓、枕叶的病灶则不易引起抑郁,其准确分类率达到88.95%(612/688例)。对前500例训练数据集进行随机森林模型判别,其抑郁判断的正确率为98.2%;188例测试集判断结果正确率达99.47%;将688例患者资料运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学习,总的正确率为98.84%。重要性测度结果显示,病灶位置、中医药干预手段及抑郁家族史是脑卒中后是否发生抑郁最重要指标的前3位。结论病灶位于额颞叶的脑卒中患者以及具有抑郁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磁共振颅脑图像分割算法K 最近邻 (简称K NN)规则 ,并利用该算法对磁共振颅脑图像进行分割研究。方法 该方法是一个多步处理过程。首先利用边界跟踪法对磁共振颅脑图像进行预处理 ,剔除颅骨和肌肉等非脑组织 ,只保留大脑结构 ;然后利用K NN规则对大脑结构进行分割 ,从大脑结构中分别提取出白质 (WM)、灰质 (GM)和脑脊液 (CSF)。结果 分割算法在预处理步中能精确地分割出大脑结构 ,在K NN分割步中能很好地从大脑结构中分割出WM、GM和CSF。结论 该算法在磁共振颅脑图像的分割中简单实用 ,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浅析“五脏皆令人痒”对针灸治疗选穴的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中医古籍理论溯源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总结痒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从痒与五脏角度分析不同可能机制下的针灸治疗思路及临证选穴。[结果] 痒证病因病机复杂,治法多变,有风、湿、热、虫、虚及肿、溃疡之分;治疗上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根据病变所属脏腑经脉进行选穴配伍,以期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之功。临证验案证明取得了较好的辨治效果。[结论] 基于脏腑与痒证的相关性,针灸临证辨治痒证应结合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选穴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57.
赵春丽;王延博;万润之;孙丽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3):1011-1019
目的基于R语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挖掘治疗哮喘发作期(Asthmaattack,AA)方药信息,为AA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CNKI中收集中医方剂治疗AA的相关文献,采用R语言进行挖掘分析。结果筛选出170个处方,中药共180味,频次共1949次,使用频次≥26的中药主要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得出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多为辛、苦、甘,主归肺、脾经,相关系数较高前5味药对组合为解表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关联分析得出核心药物,聚类分析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为主。结论AA在治疗上是以麻黄、半夏、甘草、款冬花、苦杏仁、紫苏子为核心药物组方,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补气药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收涩药,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8.
石小雨;郭锦晨;朱茂萍;潘垒;张颖;储全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5):1835-184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现代中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其病症特点,归纳辨证治法特色,指导临床运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数据库中的中医医案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SPSSModeler18.0、SPSSStatistics22.0对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465首处方涉及中药258味,涵盖6个病位证素和21个病性证素;总用药频次5948次,大于平均频次的药物68味,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是茯苓、甘草、黄芪、丹参、葶苈子,病位证素以肺、心、肾为主,病性证素以痰、血瘀、表、气虚、阳虚为主;当最小支持度为5%,最小置信度为70%,得到药对关联组合25项,当最小支持度为5%,最小置信度为85%,得到三项关联组合38项;复杂网络生成核心组方为茯苓、白术、甘草、桂枝、半夏、丹参、黄芪、陈皮、葶苈子;系统聚类得到石菖蒲、天南星、郁金、枳实等19组药物聚类组合,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24个公因子。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见卫表不固,气阳两虚,肺失宣降,内有痰瘀互结,故治则上辨寒热、表里之别,治法上多以宣肺化痰散瘀为要,虚则补益,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析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郁》中38则医案中的药物进行频数、药效和性味归经的描述性分析,并对其中26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叶氏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结果]共得到处方45首,药物93味,高频药物共26味,主要有茯苓、牡丹皮、当归、郁金、白芍、生姜、栀子、甘草等,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甘草-当归”“薄荷-茯苓”“白芍-甘草-当归”等。药效以补虚药最多;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苦、甘、辛多见;归肺、心、肝、脾经最多。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分为7组,涉及理气化痰、益气生血、滋阴清热、利水安神等剂。[结论]叶氏治疗郁证主张调畅情志,辨别虚实,善用寒温药物配伍;重视肝脾同调,且疏肝养肝并行;重视理气,多法泻火,气血并治。总结提炼其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对临床上郁证的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