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4篇 |
出版年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114例传染科门诊病人血清HBV-DNA,并与HBV有关的血清学标志(HBVM)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92和JHBsAg(+)病例中,PCR检测HBV-DNA阳性者50例,占54.34%;在28例HBeAg(+)病例中,PCR检测HBV-DNA阳性者26例,占92.86%;在20例HBVM均为阴性的病例中,PCR检测HBV-DNA阳性者有6例,占30.00%。证明PCR法检测HBV-DNA较用ELISA法检测抗原一抗体更加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42.
对本院35a来经病理证实的38例小儿肝炎后肝硬化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病例年龄2个月至14岁,平均6.0(±4.2)岁,小于1岁者占18.4%。男女之比为1.4:1。在肝穿刺证实的小儿慢性肝病中占11.5%,在小儿尸解病例中占0.4%。1例有急性乙肝病史患儿,发病5个月肝穿刺证实为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突出,但无早期诊断意义。血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补体C3普遍降低。血清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总阳性率72.2%。可见小儿肝炎后肝硬化并不少见,且发病早、发展快,主要为乙肝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43.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本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25例血清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及放射免疫法定量检测血清HBVM。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检测124例HB-sAg、HBeAg、HBcAb为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阳性,106例HBsAg、HBe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58%),69例HBsAg、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44例阳性(阳性率63%),17例HB-s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1例阳性(阳性率5.8%),9例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其血清HBV-DNA2例阳性(阳性率22%),100例HBVM全部阴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全部阴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BVM与血清HBV-DNA,可反映乙肝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乙肝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4.
HBV DNA与HBVM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BVDNA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复制最直接的指标,为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通过5974例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检测结果分析,对HBeAg阳性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它与HBeAg相关密切,在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时不能单凭HBeAg阳性,而应结合HBVDNA是否阳性;在判断乙肝病毒停止复制的康复期时也不能单凭HBeAg阴转、抗-HBe阳转,还应结合HBVDNA是否也阴转;同时还发现HBSAg阳性的合并甲型肝炎(甲肝)的感染率低(2.95%),而HBsAg阴性的合并甲肝的感染率高(15.36%)。 相似文献
45.
46.
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标志物 (HBVM)和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和酶标法 (EL ISA)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结果 :HBs Ag(+) ,HBe Ag(+) ,抗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 (10 7.4 0 70± 2 .3830 拷贝 / m l)显著高于 HBs Ag(+) ,抗 - HBe(+) ,抗 - HBc(+)患者的含量 (10 5.1 2 51± 3.4 797拷贝 / ml) (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 HBV感染者 HBV DNA含量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 ,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重症肝炎 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V DNA含量与 HBe Ag密切相关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肝病的病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7.
HBVpreS1-Ag、HBVpreS2-Ag、HBV-DNA、HBVM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M、HBV-DNA、HBVpreS1-Ag及HBVpreS2-Ag的相关性及其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HBVM、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抗原,FQ-PCR定量检测HBV-DNA.HBeAg与HBVpreS1抗原、HBVpreS2抗原、HBV-DNA在HBV感染者血清中具有良好的平行关系,其阴/阳性符合率均高于73.1%.HBV-DNA、HBVpreS1抗原、HBVpreS2抗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HBV-DNA、HBVpreS1抗原、HBVpreS2抗原之间高度相关.HBVpreS1抗原和HBVpreS2抗原较HBeAg敏感.应用HBVpreS1抗原、HBVpS2抗原、HBV-DNA及HBVM同时进行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了解HBV复制、转归,更确切地掌握病情的发生、发展及监测疗效和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抗结核化疗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者肝功能损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的损害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6 91例痰菌阳性的初治肺结核中 ,97例 HBVM阳性 (A组 )与 5 94例 HBVM阴性 (B组 )抗结核治疗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6 91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 73例 ,占总病例数的 10 .5 6 % ,其中 A组发生肝损者4 4例 (发生率 4 5 .36 % ) ;B组肝损者 2 9例 (4.88%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治疗方案中含有利福平 (RFP)的 5 4 6例中 ,6 8例发生肝损 (发生率为 12 .4 5 % ) ,含有利福喷汀 (RFT)的 14 5例中 ,5例发生肝损 (3.5 4 % ) ,两者比较 ,肝损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HBVM阳性患者 ,治疗方案含有 RFP的 88例中 ,4 3例发生肝损 (发生率4 8.86 % ) ,HBVM阴性患者 ,治疗方案含有 RFP的 4 5 8例中 ,2 5例发生肝损 (5 .4 6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HBVM阳性者使用含 RFT方案治疗的 9例中 ,仅 1例发生肝损 ,肝损发生率降低为 11.1%。HBVM阳性患者治疗方案中含 RFP者与含 RFT者比较 ,肝损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抗结核治疗中 HBVM阳性患者发生肝损比率明显增加 ,损害程度也明显增高。含 RFP的抗结核方案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明显大于含 RFT的抗结核方案。建 相似文献
49.
对 77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同期 794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HBV标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肝癌组HBVM阳性 72 6例 (94 16 % ) ,非肝癌组HBVM阳性 138例 (17 38%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在感染HBV模式中 ,肝癌组HBVM以“小三阳”为主 ,占全部肝癌患者的 6 7 0 6 % (5 17/ 771) ,明显高于非肝癌组的 13 4 8% (10 7/ 794 ) ,“小三阳”中HBVDNA阳性明显高于其他HBVM阳性模式组。说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HBV与肝细胞的整合及不同的HBV基因型可能是其发生癌变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