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83篇
  免费   2930篇
  国内免费   1838篇
耳鼻咽喉   461篇
儿科学   1085篇
妇产科学   623篇
基础医学   8551篇
口腔科学   503篇
临床医学   2941篇
内科学   6873篇
皮肤病学   708篇
神经病学   2248篇
特种医学   6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261篇
综合类   5423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1772篇
眼科学   662篇
药学   2247篇
  3篇
中国医学   340篇
肿瘤学   4781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844篇
  2021年   1017篇
  2020年   962篇
  2019年   867篇
  2018年   861篇
  2017年   993篇
  2016年   1084篇
  2015年   1207篇
  2014年   1893篇
  2013年   2180篇
  2012年   2055篇
  2011年   2374篇
  2010年   2025篇
  2009年   2134篇
  2008年   2425篇
  2007年   2514篇
  2006年   2527篇
  2005年   2426篇
  2004年   2001篇
  2003年   1873篇
  2002年   1512篇
  2001年   1364篇
  2000年   1109篇
  1999年   1005篇
  1998年   809篇
  1997年   693篇
  1996年   433篇
  1995年   418篇
  1994年   284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3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The past 15 years the field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specially DNA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is did not leave microbiology unaffected. DNA sequencing and the use of DNA probes led to new insights in the evolution and spread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t became clear that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often show partial homology even when species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DNA probes have established their value as epidemiological tools and currently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introduce them into routine diagnostics.  相似文献   
92.
本工作以黑腹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Muller-5检测技术,进行了伴性隐性致死频率的卫星空间飞行试验。结果表明,卫星空间飞行的综合因素对果蝇伴性隐性致死频率变异有增高趋势。提示我们,空间飞行因素的遗传效应及其防护的研究仍是今后应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4 0例 BTCC患者 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 ,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 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 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 82 % (33/ 4 0 ) ,D9S16 2、D16 S4 76、D9S5 4、FGA和干扰素 (IFN) - 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2 3/ 4 0 )、 4 2 % (17/ 4 0 )、 38% (15 / 4 0 )、 4 8% (19/ 4 0 )和 5 5 % (2 2 / 4 0 ) ,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 ,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 33例中 ,33% (11/ 33)和 4 2 % (14 / 33)分别可见 TGF- β 型受体基因和 BAX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 检测染色体微卫星的改变是 BTCC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 ,染色体微卫星改变可能是 BTCC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 研究妊高征患者体内脂蛋白酯酶 (LPL)的一个基因变异 (Ser4 4 7-Thr)的发生率 ,探讨该基因改变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4例重度妊高征患者与 4 8例健康孕妇对照组的血脂水平 ,并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中的DNA ,通过PCR扩增LPL第 9外显子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法及DNA测序分析结果。结果 重度妊高征组的TG、VLDL和Apo -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重度妊高征组和对照组的Ser4 4 7-Thr等位基因变异频率 (分别为 9 2 6 %和 5 2 1 % )无显著差异 (χ2 =1 2 2 ,P >0 0 5 )。结论 LPL第 9外显子的Ser4 4 7-Thr等位基因变异可能只是一种基因多态性 ,而与妊高征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96.
HBV-YMDD变异患者与中医虚实辨证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服用拉米夫定后HBV -YMDD变异患者中医辨证虚证、实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服用拉米夫定半年以上的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联合基因集团上海博华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出品的迈科锐乙型肝炎病毒突变检测基因芯片 ,进行HBV -YMDD变异检测。出现HBV -YMDD者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 ,将其分为实证、虚证 ,来探讨HBV -YMDD变异患者中医虚、实辨证的关系。结果 :HBV -YMDD变异患者中实证变异率(38/ 4 8)明显高于虚证 (10 / 4 8)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YMDD变异与虚、实辨证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
HSP27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2 7(HSP2 7)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72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SP2 7表达情况。结果 :HSP2 7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率分别是 4 0 2 8%和 18 75 %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HSP2 7在高、中、低分化腺癌组织中表达分别是 6 3 6 4 %、31 5 8%和 10 0 0 % ,统计学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SP2 7表达率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但在 >5 0岁组中有 9例呈过表达 (9/ 2 3) ,而≤ 5 0岁组中则无过表达者 ;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HSP2 7表达率为4 3 4 8%。无淋巴结转移者为 38 78% ,统计学分析虽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无淋巴结转移组中HSP2 7有 9例过表达 ,有淋巴结转移组则无 1例过表达。结论 :HSP2 7表达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并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型及防止其侵袭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98.
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 S  Luo C  Yu B  Yuan S  Lia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196-197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骨髓中微转移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51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骨髓中p53和K-ras基因的突变状况。结果 51例患者术前骨髓中基因突变阳性者19例,阳性率37.25%。阳性检出与Duke’s分期、淋巴转移显著相关。术后经2~3个疗程的化疗后,19例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中11例转阴。结论 大肠癌患者骨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中组织相容性复合物DQ(HLA-DQ)基因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剂量效应规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对54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儿和40例正常成年供血员HLA-DQ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携带4个易感性基因的个体只见于患者,携带3个易感性基因的个体在患者中为33.3%,正常对照中为10%;携带2个或1个易感性或保护性基因的个体在正常对照中频率较患者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携带3个保护性基因的个体只见于正常对照。提示:IDDM易感性基因具有部分隐性遗传的特点且具有累加效应。个体中1个或2个易感性基因的存在不能对IDDM构成显著的易感性,3个或3个以上易感性基因的存在方可对IDDM构成显著易感性。DQ保护性基因具有部分显性遗传的特点并且也具有累加效应。携带1个或2个保护性基因的个体患IDDM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而携带3个保护性基因的个体则可以不发生IDDM。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