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37篇 |
免费 | 838篇 |
国内免费 | 4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儿科学 | 133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714篇 |
口腔科学 | 205篇 |
临床医学 | 1928篇 |
内科学 | 2456篇 |
皮肤病学 | 472篇 |
神经病学 | 107篇 |
特种医学 | 773篇 |
外科学 | 2552篇 |
综合类 | 2589篇 |
预防医学 | 543篇 |
眼科学 | 359篇 |
药学 | 1705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1317篇 |
肿瘤学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5篇 |
2023年 | 359篇 |
2022年 | 554篇 |
2021年 | 577篇 |
2020年 | 539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356篇 |
2017年 | 439篇 |
2016年 | 463篇 |
2015年 | 429篇 |
2014年 | 937篇 |
2013年 | 1098篇 |
2012年 | 873篇 |
2011年 | 939篇 |
2010年 | 723篇 |
2009年 | 657篇 |
2008年 | 630篇 |
2007年 | 609篇 |
2006年 | 590篇 |
2005年 | 553篇 |
2004年 | 435篇 |
2003年 | 397篇 |
2002年 | 332篇 |
2001年 | 391篇 |
2000年 | 317篇 |
1999年 | 254篇 |
1998年 | 254篇 |
1997年 | 211篇 |
1996年 | 209篇 |
1995年 | 181篇 |
1994年 | 163篇 |
1993年 | 114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80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IntroductionFreiberg’s infraction is an osteonecrosis affecting the metatarsal head whose pathogenesis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lthough stress overloading by multiple microtraumas remain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cause. Operative treatment, by different techniques, is necessary whe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ails.Presentation of caseA 31-year 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left foot severe pain, especially at the level of the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MTPJ) of the second ray, underestimated upon initial evaluation. She had a history of repetitive microtraumas, a long second metatarsal bone and altered forefoot kinematics.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s were compatible with Freiberg’s infraction. A dorsal closing-wedge osteotomy with single screw stabilization was performed. At last follow-up, the patient was completely asymptomatic with a normal MTPJ range of motion.DiscussionOur patient had a history of repetitive microtraumas combined with a long second metatarsal bone and altered forefoot kinematics. Initially, because of the low frequency of the disease and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it, even among general orthopaedic surgeons, the infraction was not diagnosed. However, the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sion,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observation and histological exams associated with the medical history and clinical exam of the patient, revealed a disease compatible with Freiberg’s syndrome. A closing-wedge osteotomy, performed by using a straight burr,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correct treatment.ConclusionThis case shows how Freiberg’s infraction can pass unrecognized or underestimated and how dorsal closing-wedge osteotomy can be an efficient surg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2.
摘 要:[目的]探讨以邻近逆行带蒂双皮瓣修复足部贯通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例足部贯通伤患者,伤足均有不同程度的两侧软组织缺损,早期彻底清创、止血,大量液体冲洗下负压封闭引流覆盖创面,择期以邻近逆行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内踝上皮瓣一次性修复两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2例皮瓣边缘坏死,分别经换药和植皮后成活;1例外侧皮瓣创口长时间渗出,经换药引流,4周后愈合。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9例均获随访,患者对其外形、色泽、厚度可接受。[结论]邻近穿支带蒂双皮瓣是修复足部贯通伤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处理使污染创面变成相对清洁创面是皮瓣成功的基础条件,合理选择、设计皮瓣,深筋膜充分填塞创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强噪声暴露对大鼠急慢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急性实验用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每天给连续6小时强噪声刺激,对照组无噪声刺激;3天后均经口灌注0.8mol/L盐酸1ml,观察胃粘膜损伤变化。慢性实验选Wistar大鼠36只,均制作胃溃疡模型,实验组18只,术后给强噪声刺激每天6小时,对照组18只无噪声刺激;观察两组实验第10天和第40天时的大鼠胃溃疡面积。结果经强噪声暴露再灌注盐酸后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为182.80±61.32,较对照组的694.70±183.0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1)。慢性胃溃疡模型术后给强噪声暴露第10天和第40天的大鼠溃疡面积各与其对照组比较明显为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噪声暴露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及慢性胃溃疡愈合有明显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穿孔(perforated gastro-duodenum,PGD)非手术治疗后,早期选择性病因根除手术治疗的时机和适应证。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3月间116例PGD非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中,对经确诊并需尽早行病因根除手术的7例实施早期手术治疗,包括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合并疤痕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憩室各1例、胃癌2例及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DU 2例。结果7例患者实施手术的时间为穿孔闭合后4-23 d,即急诊入院后7-28 d,手术均顺利完成并痊愈出院,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PGD非手术治疗后使穿孔闭合后,对于有手术适应证并需要尽早手术者,早期行病因根除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外科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1例(33侧患肢)下肢静脉性溃疡通过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引起溃疡的原发病变,根据患肢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种类和程度对10例(11侧患肢)行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17例(18侧患肢)行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4例(4侧患肢)行高位大隐静脉结扎联合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溃疡一律行周缘环行缝扎。结果术后33侧患肢浅静脉曲张均消失,色素沉着、湿疹样病变均明显减轻;24侧小腿酸胀沉重感、疼痛、水肿12~16d消失;溃疡18~40d内愈合。随访1~36个月,平均14.8月,3侧(9.1%)肢体溃疡复发。结论纠正浅静脉、交通支静脉、深静脉功能不全和重视溃疡创面的处理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有效疗法,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联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复发。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隐匿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下称隐匿性穿孔)的误诊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5年11月我院13例LC术中发现隐匿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在术中确诊,术前全部误(漏)诊。3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穿孔(穿孔大小0.4—0.5cm),在腹腔镜下修补;5例十二指肠穿孔(大小0.5—1cm)和5例胃穿孔(大小0.6—1cm)因粘连较重难以分离或穿孔大操作困难,中转开腹穿孔修补。无手术并发症。12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7个月,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无再发穿孔。结论对隐匿性穿孔的认识不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术前胃镜检查可避免误诊。炎症轻、穿孔小者可腹腔镜下行穿孔修补、腹腔引流,但多数须中转开腹处理。术后规则的内科治疗可治愈溃疡。 相似文献
88.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以胫前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胫前供区直接缝合或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 7例胫前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6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色泽良好,外形满意。结论 胫前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缺损可行,取材方便、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与幽门区局部神经递质一氧化氮的变化对应激性溃疡发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方法采用冷束缚应激方法复制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将60只成年SD大鼠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对照组10只,溃疡组30只,用于观测影响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第2部分: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组10只(L—NAME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10只(生理盐水组),用于观测幽门区局部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检测各组胃内胆汁酸浓度、胃黏膜溃疡指数(Guth评分)以及胃内pH值,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幽门区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溃疡组应激结束后1h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2h胃内胆汁酸浓度和pH值均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4h胃内溃疡指数达到峰值(P〈0.01)。L-NAME组的胃内胆汁酸浓度、溃疡指数及一氧化氮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胃内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与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r=0.715,F=12.55,P=0.017)。结论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胆汁的返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L—NAME的幽门区局部干预使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减少,幽门松弛程度降低,胆汁返流量也随之减少,进而降低溃疡指数,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足背动脉跨区供血的足背及足底内侧联合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同一血管蒂(足背动脉)跨供区(足背与足底内侧)联合皮瓣游离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足背和足底内侧2个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采用10只成人新鲜足标本分别从足背动脉(5只)、足底内侧动脉(5只)加压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在足底和足背不同部位取全层皮肤做脱水透明标本处理,在显微镜下对0.3-0.5mm厚铺片进行观察,以确定不同动脉的供血范围。设计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足背与足底内侧2个皮瓣供区的新皮瓣移植术式,并用来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结果足背皮瓣与足底内侧皮瓣存在丰富的交通血供区,从足背动脉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其分布范围除整个足背外,在足底分布如下:以足底中线纵轴为基线可及中线外侧(1.7±0.5)cm;以足底中线横轴为基线,上可及中线上(4.5±1.5)cm,下可及中线下(3.8±0.9)cm。从足底内侧动脉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其分布范围除整个足底内侧区域外,在足背区可及躅长伸肌外侧(0.6±0.5)cm。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区联合皮瓣血供丰富,临床应用12例全部成功。结论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区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可以用来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