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5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119篇
耳鼻咽喉   77篇
儿科学   176篇
妇产科学   72篇
基础医学   543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842篇
内科学   1113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349篇
特种医学   1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01篇
综合类   689篇
预防医学   255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1392篇
  9篇
中国医学   213篇
肿瘤学   1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90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45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33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23篇
  1975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外源性血管紧张索Ⅱ (Ang Ⅱ)对大鼠肺泡液体清除及肺泡上皮钠通道(ENaC)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5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Ang Ⅱ组及Ang Ⅱ 1型受体阻滞剂ZD7155干预组,每组5只。Ang Ⅱ组和ZD7155干预组大鼠经左侧颈静脉置管后,微量泵持续泵入外源性Ang Ⅱ10 μg.kg-1.min-1;对照组泵入等量生理盐水。ZD7155干预组于泵入Ang Ⅱ前30 min经腹腔注射10 mg/kg ZD7155。6h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伊文思蓝标记5%白蛋白法测定离体肺组织肺泡液体清除率(AFC);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ENaC 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ENaC蛋白表达。结果 Ang Ⅱ组AF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16±3.01)%比(16.10±3.46)%,P<0.01],ZD7155干预组AFC较Ang Ⅱ组显著升高[(10.60±2.05)%比(6.16±3.01)%,P<0.05]。Ang Ⅱ组α-ENaC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663±0.068比0.236±0.030,P<0.01),ZD7155干预组α-ENaC mRNA表达较Ang Ⅱ组显著降低(0.386±0.061比0.663±0.068,P<0.01);β-ENaC及γ-ENaC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Ang Ⅱ组α-ENaC蛋白表达显著增加(0.343±0.053比0.145±0.030,P<0.01),β-ENaC和γ-ENaC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0.286±0.038比0.512±0.055,0.144±0.040比0.460±0.066,均P<0.01);与Ang Ⅱ组比较,ZD7155干预组α-ENa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0.228±0.045比0.343±0.053,P<0.01),β-ENaC和γ-ENaC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0.358±0.043比0.286±0.038,0.220±0.033比0.144±0.040,均P<0.05)。结论 外源性Ang Ⅱ通过其1型受体途径调节ENaC基因及蛋白表达,减弱大鼠肺泡液体清除,加重肺水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在预防对比剂肾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院6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每组患者各30例。全部采用标准水化治疗[0.9%NaCl溶液1ml/(kg·h)静脉水化12h,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和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的基础上,强化治疗组术前24~72h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观察术前和术后1、3、7d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情况、记录术中造影剂的用量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术后第1、3天,两组Ccr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血肌酐、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hs-CRP分别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A组Ccr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肌酐、β2-Mg、胱抑素C、hs-CRP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第7天,A、B两组肌酐、Ccr、血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hs-CRP与术前相比无差异。A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0,B组出现1例,占3.33%。结论对比剂可能造成轻微一过性肾损害,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预防对比剂肾病,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值得术前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降低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率,评价内生场热化疗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术后24h内行丝裂霉素20mg/20ml膀胱灌注1次,术后1个月开始在膀胱内注入丝裂霉素20mg/100ml,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各10min后,内生场膀胱区热疗1h,每月1次,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若1年无复发,改为每2个月1次热化疗,半年复查1次膀胱镜,1年后无复发可选择性膀胱灌注,长期随访,总疗程为2年,丝裂霉素总灌注量360mg。结果20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19例均获随访,随访3~32个月,除1例术后9个月复发外,余18例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复发率为5.26%。结论内生场热化疗联合应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测定在监测万古霉素致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既往无肾脏疾病、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60例,检测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同时检测Cys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分析其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60例患者中CysC、BUN、Cre升高率分别为63.3%、47.5%和0;CysC与BUN或Cre对万古霉素所致肾损伤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浓度与CysC、BUN、Cre分别呈中度、低度相关以及不相关;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5mg/L与>15mg/L的患者,其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sC是一项优于BUN和Cre的用于监测万古霉素所致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了解阿克苏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肾功能水平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建立基于该地区的肾功能水平参考区间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以阿克苏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为调查分析对象,采取新鲜血清标本,用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肾功能3项进行检测.结果 阿克苏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肌酐(Cr)、尿酸(UA)、尿素(Ur)为偏态分布.分析表明,Cr 、UA水平在男女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Ur水平在男女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r和Ur的血清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UA的男性血清浓度在各个年龄段之间基本维持不变,而女性则有缓慢的增高.结论 阿克苏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Cr、UA水平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r和Ur的血清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女性的血清浓度在30岁之后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缓慢的增高.建议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评估时应区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胱抑素C(CysC)、尿微量清蛋白(mAlb)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共纳入确诊2型糖尿病56例,分别测定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前后HbA1c、CysC、mAlb和肌酐(Crea)水平,监测治疗效果.结果 整个疗程中,将治疗前测定的HbA1c、CysC、mAlb和Crea水平作为基线水平,组内重复测量表明,HbA1c、CysC、mAlb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CysC、mAlb是反映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The outlook for people with cystic fibrosis (CF) has improved considerably as a result of conventional therapies including aerosolized agents for airway clearance. These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well‐being and improving survival, even as newer agents emerge that correct the underlying CF defect. In this review, we explore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use of dornase alfa, hypertonic saline, and mannitol in improving mucus 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 CF from different age groups with differing disease severity. We also discuss the clinical use of these agents in the context of available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s well as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clinic,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shared decision‐making. Unanswer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optimal use of these agents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