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152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81.
闫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2):1491-1494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999—2005年分离的854株大肠埃希菌、300株克雷伯菌用标准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其ESBLs产生率;采用K-B法进行药敏检测。结果:1999年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6.4%和21.9%,2005年的两者检出率分别增长为48.6%和47.7oA。除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为17.9%和6.2%外,2005年我院产ESBLs菌株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达74.4%以上,且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远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医院应重视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对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应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82.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方法:通过Kirby—Bauer法及超广谱母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对泌尿系感染患者分离获得的380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380株细菌,革兰阴性菌272株(71.6%)。革兰阳性菌108株(28.4锄。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90株(50.O%)、金黄色葡萄球菌42株(11.1%)、表皮葡萄球菌34株(8.9%)、粪肠球菌22株(5.8%)、阴沟肠杆菌20株(5.3%)。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但前者对亚胺培南较敏感(94.4%),后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100.0%)。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株达38.8%,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细菌谱尽管很广泛,但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达50%,其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提示泌尿系病原菌的ESBLs监测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3.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流行和耐药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主要流行病原体的耐药现状以及一些特殊病原体[如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等]的流行和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2004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3863份痰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革兰阴性菌居首位,占所有阳性标本的50%;其次为真菌占33%。所有致病菌中,白色念珠菌位居第一(14%),铜绿假单胞菌位居其次(11%),不动杆菌属(8%)、肺炎克雷伯菌(8%)、热带念珠菌(7%)亦较为常见,耐药菌株比例较高。产ESBLs菌检出率为12%,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耐药比例较高。MRS占所有葡萄球菌的65%,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对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呈现高度耐药。结论:目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条件致病菌比例在逐年上升,多药耐药菌比例增加。针对产ESBLs菌株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MRS推荐用万古霉素,其他药物耐药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84.
小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分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敏 《海峡药学》2008,20(10):117-118
目的 探讨患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11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方法 检测ESBLs和AmpC酶.采用外膜蛋白图谱,紫外吸收法测定OprD2含量.采用Etest试验观察氰氯苯腙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研究细胞内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果 11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中检出单产ESBLs 4株,单产AmpC酶3株,其中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1株.耐药株OprD2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敏感组(P<0.01).有27.3%菌株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结论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OprD2的减少及存在主动外排泵出机制是我院住院患儿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