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52篇
  免费   2501篇
  国内免费   729篇
耳鼻咽喉   153篇
儿科学   426篇
妇产科学   407篇
基础医学   2088篇
口腔科学   202篇
临床医学   2904篇
内科学   4143篇
皮肤病学   525篇
神经病学   1309篇
特种医学   6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760篇
综合类   436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4145篇
眼科学   228篇
药学   11363篇
  19篇
中国医学   917篇
肿瘤学   3168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474篇
  2022年   1138篇
  2021年   1432篇
  2020年   1211篇
  2019年   1127篇
  2018年   1090篇
  2017年   1048篇
  2016年   1129篇
  2015年   1304篇
  2014年   2734篇
  2013年   3218篇
  2012年   2555篇
  2011年   2825篇
  2010年   2064篇
  2009年   1947篇
  2008年   1933篇
  2007年   1788篇
  2006年   1494篇
  2005年   1211篇
  2004年   975篇
  2003年   785篇
  2002年   583篇
  2001年   523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459篇
  1998年   307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124篇
  1984年   136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78篇
  1981年   61篇
  1980年   67篇
  1979年   54篇
  1978年   58篇
  1977年   55篇
  1976年   60篇
  1975年   6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s a powerful tool to advance drug discovery, molecular imaging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drug effect and therapy at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detection methods, fluorescence-based strategies are highly attractive and can be used to illuminate pathways of drugs’ transport, with multi-color capacity, high specificity and good sensitivity. The conjugates of fluorescent molecules and therapeutic agents create exciting avenu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drug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this short review, we discuss recent developments of small molecule-based fluorophore-drug conjugates, including non-cleavable and cleavable ones, that are capable of visualizing drug delivery.  相似文献   
32.
33.
建立华细辛和北细辛HPLC特征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研究2种来源细辛的识别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细辛潜在抗炎靶点并寻找潜在抗炎成分。对89批细辛药材(12批华细辛和77批北细辛)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11个特征峰,用对照品、紫外光谱和LC-MS指认了11个特征成分。特征峰面积聚类分析显示华细辛和北细辛被分为2类,且利用特征峰面积比值可实现两者区分,当特征峰9(细辛素)/参照峰S(卡枯醇)峰面积比值大于5时为华细辛,小于2时为北细辛。对119种细辛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辛抗炎作用可能与COX-2,COX-1,iNOS,MAPK14,LAT4H,NR3C1,PPARG和TNF等8个靶点相关,其中COX-2最为关键,与5种特征成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细辛素、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均存在相互作用。此外,细辛脂素、芝麻脂素与iNOS,MAPK14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黄樟醚和细辛素可作用于iNOS,COX-1,LAT4H,甲基丁香酚可作用于COX-1,LAT4H。细辛脂素与芝麻脂素均可作用在COX-2,iNOS和MAPK143个靶点上,提示它们是细辛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COX-2分子对接结果和COX-2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可抑制COX-2活性,为细辛抗炎作用活性成分。基于HPLC特征图谱的华细辛和北细辛识别方法简便易行;预测到的细辛抗炎靶点和抗炎成分为完善细辛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目的回顾我院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相关基因检测与精准药学服务实践过程,总结经验,与同行分享。方法从准备工作、相关检测项目的确定,学术推广、项目优化和开展情况等方面详细阐述我院基因检测开展过程与精准药学服务情况。结果根据临床需求,我院已开展了以心脑血管药和抗精神病药为主的27种药物,26项检测,2018年全年位1587名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欢迎。结论基于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相关基因检测的个体化用药建议是临床药师参与精准治疗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医生和药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5.
36.
37.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分析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应用法国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药敏结果。结果神经外科ICU菌群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71.6%)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占16.7%,大肠埃希菌占15.7%,铜绿假单胞菌占13.7%,肺炎克雷伯菌占13.7%等。但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阳性球菌(28.4%)也有增加的趋势。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最高抗菌活性,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15.3%和30.6%。结论我院神经外科ICU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但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控制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的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危重病人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大黄素和小剂量雌激素联合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3月龄大鼠双侧卵巢去除术后预防用药90 d.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定大鼠胫骨近端松质骨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观察骨物理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器官指数.结果大黄素90 mg·kg-1·d-1和己烯雌酚5 μg·kg-1·d-1联合应用可抑制去卵巢大鼠的破骨细胞活性,完全对抗其骨转化率增高和骨量丢失的骨质疏松症状,与己烯雌酚30 μg·kg-1·d-1的作用相当,且降低己烯雌酚对子宫和肝脏的刺激作用.结论大黄素和小剂量己烯雌酚联合应用可预防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SICU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n=10):A组采用恒速输注咪达唑仑0.06 mg·kg-1·h-1镇静;B组采用咪达唑仑TCI镇静,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C组在BIS指导下咪达唑仑TCI镇静,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每30 min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若Ramsay镇静评分小于或大于4分,则A组输注速率增加或减少0.02 mg·kg-1·h-1,B组血浆靶浓度增加或减少20 ng/ml。C组若BIS大于或小于70,则血浆靶浓度增加或减少20 ng/ml。B、C组均随机抽取30份2 ml动脉血样,测定咪达唑仑血药浓度,用偏离性和精密度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咪达唑仑TCI系统的偏离性为12.5%,精密度为22.5%。咪达唑仑实测血药浓度与Ramsay镇静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7(P<0.05)。镇静过程中C组Ramsay镇静评分4分所占比例(54%)高于A组(28%)和B组(40%)(P<0.01)。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的性能可靠,用于SICU病人以BIS为70调控咪达唑仑TCI,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40.
土壤环境基因组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微生物最重要的生境,土壤微生物具有极大的多样性。然而传统培养技术只能得到约1%的微生物纯培养,其余都是未被纯培养微生物。利用土壤环境基因组技术,可以把未被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中并在宿主中进行表达,获得比已培养微生物丰富的代谢产物多样性,这为我们发现新颖结构先导化合物以及新药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介绍应用环境基因组技术构建土壤DNA文库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