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考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67.5±6.4)岁的拟行TURP的患者,术前禁食时间均为6h;随机分成硬膜外麻醉组(对照E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组);记录BP,HR,ECG,SpO2、手术时间、利多卡因用量、镇痛药物用量、麻黄碱用量和麻醉效果。结果二者在BP、HR、ECG、SpO2、手术时间、麻黄碱用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利多卡因用量和麻醉效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在TURP手术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在剖宫产病人中的应用。方法100例ASA-级的产妇,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每组50例。CSEA组经L2-3穿刺,珠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5-2.0ml,注射速度控制在20-30s。仰卧位后调节痛觉阻滞平面达T7水平。EA组也经L2-3进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侧置管3-5cm,常规注入2%利多卡因实验量3-5ml,之后注入2%利多卡因5-8ml,尽可能使手术开始前痛觉阻滞上限达T7水平。术中观察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记录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产妇SpO2均维持在95%以上,HR、SBP、DBP的变化两组间相近;麻醉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CSEA组明显快于EA组;不良反应情况两组间相近,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结论CSEA组起效迅速,阻滞完善,麻醉效果优于EA组,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是剖宫产最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two-point CSEA)用于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上腹部手术126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two-point CSEA组(n=69)和硬膜外组(EA组,n=57).EA组于T8-9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经导管给2%利多卡因,使阻滞平面达T4.two-point CSEA组于T7-8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经管给2%利多卡因,于L2-3间隙行腰麻,注入复合布比卡因溶液3ml.使阻滞平面达T4,以计分法评价肌松、牵拉反应以及麻醉效果.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wo-point CSEA组阻滞范围显著大于EA组(P<0.01),镇痛效果、肌松程度以及牵拉反应抑制也显著好于EA组(P<0.01),而局麻药用量显著性少于EA组(P<0.01). 结论 two-point CSEA可有效安全地用于上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弹道碎石的临床麻醉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泌尿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子,研究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方法,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CEA)方法,采用基本情况(手术时间、病情等)、麻醉效果、肌松满意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头痛、麻醉纠正等)评价各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基本情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研究组肌松满意率更高,为1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麻醉效果而言,研究组麻醉时间更长(麻醉维持时间116 ±24 min),起效快(麻醉平面固定时间9.2±1.3 min),对照组麻醉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38±23 min),起效慢(麻醉平面固定时间11.8±5.7 min),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各有优缺,CEA麻醉起效时间长,具有较高的可控性,且呼吸系统的副反应较少,但CSEA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同时具有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优势,且具有较高的肌松满意率和较广的麻醉平面,麻醉时间长,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将64例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硬-腰组(36例)和全麻组(28例),分别给予硬-腰联合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腰联合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髂筋膜腔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摆放体位时的镇痛作用。方法将5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为髂筋膜腔隙阻滞(FIC)组25例,对照组为静脉镇痛(IVA)组25例。FIC组在腰硬联合麻醉20min前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行髂筋膜腔隙阻滞,IVA组在腰硬联合麻醉2min前予以1滋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观察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摆放体位时、术后6、24、48h的VAS疼痛评分;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时间;围术期芬太尼总耗量;患者对操作前干预手段的接受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FIC组比IVA组在摆放体位时和术后6h的VAS疼痛评分降低,分别为2.4±0.9、4.1±1.1及2.2±0.5、3.5±0.8(均P<0.01);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时间缩短,分别为8.1±2.9、12.9±5.1(P<0.01);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分别为10%、23%(P<0.01);患者接受度提高,分别为23/25、11/25(P<0.01);芬太尼用量增加,分别为(460+88)、(550+126)滋g(P<0.01)。结论相比静脉芬太尼镇痛,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提供了更好的镇痛和更少的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0.4%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对180例急诊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CSEA组(0.4%罗哌卡因)和EA组(0.75%罗哌卡因),每组90例。两组皆控制麻醉平面达T6-T8水平,监测BP、HR、Sp02、ECG,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CSEA组起效比EA组快,CSEA组麻醉阻滞效果优于EA组(P〈0.01),两组新生儿评分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8.
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妇女自控镇痛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元  吴新民  赵国立  王薇 《北京医学》2004,26(2):109-111
目的评价硬膜外芬太尼对母婴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90例进入活跃期单胎初产妇,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CSEA)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的分娩镇痛技术,蛛网膜下腔注射2g/L罗哌卡因3mg后30min,随机分为三组行自控镇痛观察.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IA)于宫口开全时测定母体血浆和新生儿出生即刻脐静脉血中芬太尼的血药浓度.结果A组罗哌卡因用药量和PCA次数显著多于B组及C组(P<0.05),C组2例(25%)、B组3例(37.5%)母体血浆芬太尼含量为(0.0272±0.026)ng/ml;B组2例(25%)脐静脉血中测定出芬太尼,1例为0.0005ng/ml,另1例为0.007ng/ml.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及镇痛时间、宫缩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伍用2μg/ml芬太尼,芬太尼通过胎盘微乎其微,对胎儿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99.
何鞠颖  曹蓉  李守莉 《西部医学》2011,23(5):870-871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比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进入分娩活跃期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实施腰麻联合硬膜外镇痛,B组50例实施连续硬膜外镇痛。观察两组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镇痛起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下肢运动、产程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宫缩强度、胎心率及下肢运动阻滞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麻联合硬膜外镇痛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及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罗哌卡因总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起效快,镇痛完全,同时能减少罗比卡因用药总量,产妇满意度增高,从而提高了分娩镇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0.
刘杰  李波 《中外医疗》2010,29(6):42-42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期间曾行椎管内麻醉出现并发症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评价其术中临床表现,并随访观察1个月,比较各种麻醉方法的术后随访观察结果。结果术中共有45例患者出现触电感或痛感,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临床感觉异常。大多患者随访观察1个月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仅有1例患者因出现大小便失禁而未愈。结论椎管内麻醉患者出现的触电感或痛感是椎管内麻醉出现的最主要的并发症,麻醉医师应提高穿刺水平,严格规范操作,减少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