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64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77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9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评估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8 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20例.将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和治疗,通过对患者在治疗前后使用修订Bathel...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大剂量巴曲酶注射液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通常应用的巴曲酶注射液的总剂量是20BU(Batroxobin unit)。而在我院应用的总剂量是常规剂量的2倍,即40BU,每日1次,共分4次静脉滴注。第1次20BU,第2次10BU,第3次5BU,第4次5BU。每次使用前,加入生理盐水250ml稀释,静脉点滴1h以上。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没有发现出血倾向及过敏反应,对血小板无影响。 相似文献
63.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ATP、辅酶A、地塞米松)。然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2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分成A、B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28例患者加用巴曲酶治疗,给予巴曲酶10BU加入生理盐水100mL,1h内滴完,隔天5BU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B组34例患者用血管扩张剂(疏血通)冶疗,疏血通6mL加入5%葡萄糖静滴,10d为一个疗程。结果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24/28)和64.7%(22/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优于血管扩张剂,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4.
巴曲酶与肠溶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巴曲酶与肠溶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105例TIA病人分两组(A组与B组),A组在肠溶阿斯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观察病人3个月内,6个月内TIA复发情况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B组复发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巴曲酶对TIA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肠溶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观察东凌克栓酶(DF-521)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设立对照组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ACI患者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DF-521 10U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3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0d,对照组给予红花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0d,大剂量VitC 4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0d,阿斯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VitE 0.1g口服,每日1次,根据脑卒中病人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监测治疗前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FDP)、血小板、血细胞比容、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结果:4周后治疗组基本治愈率(34.4%)及显著进步率(4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本治愈率(15.1%)及显著进步率(18.2%),治疗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FDP)较前明显下降,而血小板、血细胞比容、出凝血时间及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并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东凌克栓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依达拉奉单药及合并东灵迪芙对急性脑梗死(ACI)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发病48h以内的ACI患者101例,分依达拉奉与东灵迪芙合并治疗组(即治疗组32例)及东灵迪芙单药治疗组(即对照1组52例),依达拉奉单药治疗组(即对照2组17例)。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NS)250mL静脉滴注,2次/d,共7d;合并以东灵迪芙注射液按隔天10IU,5IU,5IU方案治疗;对照1组:以东灵迪芙注射液按隔天10IU,5IU,5IU方案治疗;对照2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NS)250mL静脉滴注,2次/d,共7d。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常规检查,以治疗第21d ESS增分率和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21d后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ESS增分率分别为(58.9±27.8、36.8±23.4、34.1±24.1),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ADL增分率分别为(63.4±33.6、30.4±31.8、31.2±31.7),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东灵迪芙合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依达拉奉与东灵迪芙单药治疗组。依达拉奉与东灵迪芙单药治疗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巴曲酶敏感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为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IB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变化。结果 ①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其中平坦型总有效率为72.4%,全聋型总有效率为78.9%,敏感组有效率为85.7%,非敏感组有效率为60.0%,敏感组有效率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敏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IB、APTT下降,TT、P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敏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IB降低,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敏感组FIB低于非敏感组,TT、PT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敏感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主要与FIB、PT、TT密切相关,与APTT相关性不大,但机体可能通过APTT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巴曲酶可增强抗凝血功能,促进内耳微循环,使抗凝、纤溶和凝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9.
巴曲酶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待高脂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分为3组(安慰剂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组以巴曲酶干预4周,同时安慰剂组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进行病理观察并对血脂及纤维蛋白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血脂及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结论:巴曲酶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巴曲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平衡脂质分布。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索突发性聋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方法 对70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不同治疗,分析各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I组治疗无痊愈者,总有效率为23.1%;Ⅱ组治疗痊愈率5.6%,总有效率72.2%;Ⅲ组治疗痊愈率19.0%。总有效率85.7%;Ⅳ组治疗痊愈率61.1%,总有效率72.2%。与Ⅰ组相比较,Ⅱ组与Ⅲ组仅能提高总有效率,不能提高痊愈率,Ⅳ组既提高有效率又能提高痊愈率。结论 Ⅳ组疗法为突发性聋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