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24篇 |
免费 | 1150篇 |
国内免费 | 60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9篇 |
儿科学 | 329篇 |
妇产科学 | 96篇 |
基础医学 | 2451篇 |
口腔科学 | 245篇 |
临床医学 | 1935篇 |
内科学 | 3819篇 |
皮肤病学 | 165篇 |
神经病学 | 1395篇 |
特种医学 | 26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808篇 |
综合类 | 3018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549篇 |
眼科学 | 87篇 |
药学 | 4215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567篇 |
肿瘤学 | 4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345篇 |
2021年 | 511篇 |
2020年 | 445篇 |
2019年 | 469篇 |
2018年 | 421篇 |
2017年 | 488篇 |
2016年 | 504篇 |
2015年 | 623篇 |
2014年 | 1135篇 |
2013年 | 1319篇 |
2012年 | 1111篇 |
2011年 | 1237篇 |
2010年 | 1005篇 |
2009年 | 957篇 |
2008年 | 928篇 |
2007年 | 927篇 |
2006年 | 827篇 |
2005年 | 791篇 |
2004年 | 629篇 |
2003年 | 594篇 |
2002年 | 478篇 |
2001年 | 444篇 |
2000年 | 391篇 |
1999年 | 342篇 |
1998年 | 312篇 |
1997年 | 325篇 |
1996年 | 281篇 |
1995年 | 244篇 |
1994年 | 251篇 |
1993年 | 243篇 |
1992年 | 218篇 |
1991年 | 194篇 |
1990年 | 188篇 |
1989年 | 167篇 |
1988年 | 150篇 |
1987年 | 134篇 |
1986年 | 122篇 |
1985年 | 121篇 |
1984年 | 84篇 |
1983年 | 82篇 |
1982年 | 68篇 |
1981年 | 65篇 |
1980年 | 48篇 |
1979年 | 44篇 |
1978年 | 22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国内外对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研究倾向于其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但是骨形态发生蛋白7除具有很强的骨诱导活性之外,还影响动物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如何在充分发挥其骨诱导活性的同时,避免其他生物学作用,是骨组织工程领域面临的一个难题。
目的:观察人工合成的新型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矿化等生物学行为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将传至第3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培养基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对照组不加多肽。分别在培养的2,4,6,8,10 d对各组细胞进行MTT检测,评价其增殖情况;培养7,14 d后,通过检测细胞内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价其成骨分化情况,并进行钙黄绿素染色观察其矿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良好,其纯度达到91.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增殖良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诱导培养7 d和14 d后,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细胞矿化明显强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新型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促进其向成骨方向分化及矿化。 相似文献
102.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NAP (davunetide), an eight amino acid snippet derived from activity-dependent neuroprotective protein (ADNP) which was discovered in our laboratory. We have recently described the effects of NAP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and we now review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NAP and other microtubule-stabilizing agents on impairments in axonal transport. Experiments in animal models of microtubule-deficiency including tauopathy (spanning from drosophila to mammals) showed protection of axonal transport by microtubule-stabilizers and NAP, which was coupled to motor and cognitive protection. Clinical trials with NAP (davunetide) are reviewed paving the path to future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清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32例接受CAPD治疗1年以上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测算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入选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正常组,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入选CAPD患者中,左心室肥厚组17例,左心室正常组15例,左心室肥厚组血清NT-proBNP(6234.21±854.43)pg/ml较左心室正常组血清NT-proBNP(2456.23±576.98)pg/ml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NT-proBNP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625,P〈0.01),NT-proBNP诊断LV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结论 CAPD合并LVH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与LVMI呈正相关且有诊断价值,NT-proBNP可能是预测CAPD患者合并LVH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腹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选择以上腹痛为临床表现的FD患者36例.胃镜下Hp快速尿素酶及C13尿素呼气试验将36例患者分为Hp(+)组(n=20)和Hp(-)组(n=16),同时选择12例健康人设立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各组组织中的密度值及明确SP、CGRP在细胞中的定位.视觉模拟评分将Hp感染的FD患者腹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比较SP、CGRP在不同腹痛程度患者中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Hp(+)组SP、CGRP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Hp(-)组(SP:0.056±0.016 vs.0.027±0.009;CGRP:0.073±0.018 vs.0.034±0.009,P<0.05).SP、CGRP在重度腹痛患者中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中度腹痛者(SP:0.074士0.011 vs.0.055±0.012;CGRP:0.094±0.005 vs.0.075士0.009,P<0.05);中度腹痛患者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轻度腹痛者(SP:0.055±0.012 vs.0.043±0.008;CGRP:0.075±0.009 vs.0.054±0.010,P<0.05).显微镜下观察到CGRP位于胃窦腺上皮细胞胞质内,SP同样位于胃黏膜细胞胞质.结论 Hp感染的FD患者腹痛与SP、CGRP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挑选82名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名成员。无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统计治疗前及治疗24h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24h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此外有创机械通气组较无创机械通气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略低,同时两者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力均明显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下降明显。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较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机械通气可以降低BNP浓度,其浓度变化有创机械通气效果优于无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06.
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选54例首次确诊单纯前壁AMI患者分别于0、1、2、3、4、5、6天抽血查CRP计算CRp曲线下面积(CRPAUC),3~4天抽血查脑钠肽(BNP),心肌梗死(MI)后2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室壁运动指数(WMS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CRP峰值分为CRP增高组和CRP正常组.设对照组35例,应用回归分析观察CRP峰值(CRRpeak),CRPAUC,BNP与左室重塑性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P峰值、BNP以及EDVi、ESVi、WMSi、和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RP增高组与CRP正常组比较,除WMSi外BNP、EDVi、ESVi、EF均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CRPpeak,CRPAUC和BNP与ESVi、EDV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8,0.573:0.876,0.714;0.624,0.577),而与E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25,-0.824,-0.531),尤以CRPAUC为显著.结论:CRP可以对AMI后左室重塑和左室功能不全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是影响预后的指标,CRP易于临床检测,可以为MI危险分层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6 周龄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in, PMSG)10 U 48 h 后处死, 取出卵巢收集卵母细胞以30~40 枚/ 孔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内, 以不同浓度CGRP(0, 10-10, 10-9, 10-8 mol/L) 处理24 h后检测生发泡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 率和第一极体(polarbody I, PBI) 排出率;收集、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 以不同浓度CGRP(0, 10-10, 10-9, 10-8 mol/L) 处理24 h 后测定颗粒细胞内cAMP 浓度。结果:外源性CGRP处理小鼠卵母细胞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GVBD 率及PBI 排出率;外源性CGRP 处理人颗粒细胞, 可浓度依赖性地增高细胞内cAMP 浓度。结论:CGRP 抑制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可能与其增加颗粒细胞内cAMP 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体外培养完整三叉神经节(TG)组织,建立一种能够易于控制的类似于TG的体内活性体系.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体外培养TG细胞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麻醉后取双侧TG,将一部分样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然后通过HE染色观察其与体外培养TG的神经元之间形态学差异.其余的TG分为常规培养组和添加TNF-α培养组,再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常规培养组和添加TNF-α培养组TG细胞中CGRP的水平变化,分析TNF-α对体外培养TG细胞的影响.结果 与新鲜分离组相比,体外培养的TG神经元细胞未发生明显的组织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和细胞凋亡等病理学改变.TNF-α培养组与常规培养组相比,TNF-α可使CGRP表达水平上调,且CGRP阳性反应细胞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离体培养的TG组织方法可行,且易于实施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TNF-α可使离体培养的TG细胞CGRP表达水平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孤立型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方法 共入选60例受试者,其中30例心功能正常的孤立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另选取性别、年龄、血压与房颤组相匹配的非房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及血浆BNP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EF为(59±8)%,对照组为(61±7)%,两组EF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05).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8±7)mm,对照组为(46±7)mm,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7,P>0.05).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113±36)pg/ml,对照组为(39±23)pg/ml,两组血浆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8,P<0.01).结论 孤立型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检测BNP水平可以预测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治疗效果,同时寻找改善慢性心衰病患临床指征的治疗药品。方法随机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取并予以全面诊治的92例慢性心衰病患,参照随机方案分成两个小组以后,每组46例,实验组以阿托伐他汀为选择进行治疗,对照组则接受一般心衰治疗,观察2组病患治疗效果、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以及左室的射血分数等指标,同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48%(43/46),对照组80.43%(37/46)(P﹤0.05)。结论基于慢性心衰病患,通过以阿托伐他汀为选择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其临床指标,使之致病性细胞因子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控制,可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