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66篇 |
免费 | 311篇 |
国内免费 | 1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篇 |
儿科学 | 54篇 |
妇产科学 | 92篇 |
基础医学 | 711篇 |
口腔科学 | 212篇 |
临床医学 | 717篇 |
内科学 | 567篇 |
皮肤病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173篇 |
特种医学 | 274篇 |
外科学 | 1126篇 |
综合类 | 984篇 |
预防医学 | 390篇 |
眼科学 | 147篇 |
药学 | 513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155篇 |
肿瘤学 | 1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218篇 |
2022年 | 411篇 |
2021年 | 429篇 |
2020年 | 348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338篇 |
2013年 | 326篇 |
2012年 | 318篇 |
2011年 | 338篇 |
2010年 | 272篇 |
2009年 | 264篇 |
2008年 | 245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246篇 |
2005年 | 227篇 |
2004年 | 186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30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8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妇女人工流产次数对再孕后发生早产几概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娩的产妇其早产儿的发生率与其既往人工流产史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3次或3次以上人工流产的产妇组与无人工流产史的产妇组其再孕后早产儿发生率χ2=7.3279,P=0.01-0.005呈显著性差异,而有1次或2次人工流产史组的产妇与无人工流产史的产妇再孕后发生早产几的概率χ2=1.41844,P=0.25-0.01.χ2=0.9148,P=0.5—0.25无明显差异。结论有1次或2次人工流产史对再孕后发生早产儿的概率虽无显明影响但人工流产次数过多可引起早产儿发生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讨超声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对最大径≤2 cm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结节的204例患者共210个结节的二维超声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常规超声和AI系统(阈值为0.65、0.70)对最大径≤2 cm的BI-RADS 4类乳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210个乳腺结节中良性结节94个,恶性结节116个。高年资超声医师常规超声检查乳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2.24%,特异度为75.53%,准确度为84.76%;AI系统(阈值0.65)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2.24%。特异度为71.28%。准确度为82.86%;AI系统(阈值0.70)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0.52%,特异度为79.79%,准确度为85.71%。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构建常规超声(高年资医师)、AI系统(阈值0.65)及AI系统(阈值0.70)三种诊断方法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ROC曲线计算AUC分别为0.839、0.818和0.852(P<0.001)。AI系统(阈值0.70)诊断BI-RADS 4a类结节的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高年资医师)和AI系统(阈值0.65)(79.41% vs 77.94%、75.00%,P<0.001)。高年资医师通过常规超声对最大径≤1 cm的结节诊断准确度最高,为86.36%,AI系统(阈值0.65)及AI系统(阈值0.70)准确度分别为81.82%、84.09%,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AI辅助诊断系统可辅助超声诊断最大径≤2 cm、BI-RADS 4类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其诊断效能优于超声医师。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 对临床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进行手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结果 患儿手术成功,术后一个月开启语言处理器能听到声音,现正接受听力语言训练,将获得精彩的有声世界,和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生活和快乐成长.结论 针对患儿具体情况及时有效的手术前后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5.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肌肉植入的组织相容性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人发角蛋白人工腱(human hair keratin artifical tendon,HHKAT)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组,在脊旁肌埋藏不同处理程度的人发角蛋白人工腱度件F及Z,用正常人发O做对照,分别在2,6,12,24周取材,观察人发角蛋白的降解及其周围的组织反应,结果:实验中发现不同程度处理的HHKAT其降解速度不同,其中降解最快的F组在24周时已完全吸收,而Z组在24周时只有部分降解,O组未见降解,HHKAT及人发在肌肉组织内无明显的炎症排斥反应,随着HHKAT材料的降解吸收,其周围的组织反应逐渐降低,研究表明人发角蛋白人腱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够被降解吸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其降解速度,是良好肌腱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应用加长柄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2。2006年对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男15例,女17例,年龄73~91岁,平均79.3岁。结果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无一例病人因手术并发症死亡,切口均I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假体松动等情况发生。24例恢复接近伤前状况,8例生活能部分自理。结论加长柄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应用昂丹司琼预防恶习呕吐的机制,降低患者无痛人流术后恶习呕吐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舒适程度.方法 行静脉全麻无痛人工流产患者2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A组术前半小时静脉点滴昂丹司琼8mg(4ml),B组静脉点滴生理盐水4ml.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手术结束时MAP、HR、SpO2;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用药量;恶心呕吐情况:孕期是否有怀孕呕吐,术后1、6小时电话回访是否有恶心呕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MAP、HR、SpO2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手术前给予昂丹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有临床意义,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舒适度感受,利于术后恢复,降低了麻醉后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寒湿环境因素对正常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麻黄加术汤的治疗作用。方法借助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外邪环境,通过体外细胞培养、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分析寒湿外邪及麻黄加术汤对病毒感染小鼠免疫状态产生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毒组和寒湿组均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01)。与病毒模型组和寒湿病毒模型组分别比较,麻黄加术汤和利巴韦林均使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升高(P〈0.001);与病毒+麻黄加术汤组比较,寒湿病毒+麻黄加术汤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寒湿环境对上呼吸道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较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更加显著。麻黄加术汤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而其对寒湿病毒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的改善不及病毒所致,可能是由于寒湿病毒较病毒使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更显著所致。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比较牛牙与人牙两种不同釉质样品体外形成早期人工龋损的病理学特征,寻找更接近人牙龋损的实验标本,以便于龋病病因及防治的研究.方法 在体外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上制备人工早期釉质龋损,采用体视显微镜、透射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龋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经脱矿后,两种牙釉质样本实验开窗区表面完整,呈白垩色不透明状;在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上制备的人工龋损都具有完整的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但牛牙釉质脱矿深度大于人牙釉质;牙釉质表面可清楚见到釉柱的中心溶解破坏,可见较清晰的、成束的晶体颗粒,牛牙与人牙略有不同,凹坑略大于人牙,晶体颗粒较人牙的稍粗.结论 体外脱矿系统在牛牙釉质制备的人工龋损病理学特点类似于人牙釉质,与早期自然龋损相似,故与人牙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牛牙很适合代替人牙用于龋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40.
在浩瀚的肾移植相关文献中, 本文汲取和盘点2020年肾移植临床国际前沿热点和难点, 移植新技术、新方法、新视野及新进展荟萃, 主要内容包括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优化应用与调控, 移植感染, 移植后恶性肿瘤, 无创检测与生物标志物, 供者器官保存、修复及利用, 肾移植术后肾病复发, 多因素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加强对肾移植领域文献的阅读与思考, 站在更高的起点开拓视野, 结合中国肾移植临床实践, 以推动肾移植获得更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