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7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7篇 |
妇产科学 | 78篇 |
基础医学 | 10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73篇 |
内科学 | 689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55篇 |
外科学 | 670篇 |
综合类 | 238篇 |
预防医学 | 195篇 |
药学 | 25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7篇 |
肿瘤学 | 1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140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次侧切开内括约肌治疗肛裂术前、术后肛门直肌压力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 期肛裂 6 0例 ,测定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 ,并与 6 0例正常人肛压比较 ,评价新术式治疗 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 :显示术后患者肛管静息压显著降低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及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能有效地解除内括约肌痉挛 ,从根本上消除高肛压 ,从而彻底治愈肛裂 ,而且不影响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模型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杂种犬 17条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 ,第 1期单行股薄肌原位游离 ,实验组术后行电刺激连续 6周 ;2组第 2期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肛门 股薄肌原位肛门括约肌重建 ,术后 2周测量基础新肛压、功能性新肛压和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 ,取肌肉样本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的I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两组间基础肛压、基础新肛压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功能性新肛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的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更平缓 ,平台期更长。结论 经过长期电刺激后 ,股薄肌纤维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抗疲劳性改善 ,可替代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手术方式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比较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与经肛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localexcision,WLE)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malignantmelanoma,AMM)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至2002年经手术治疗的42例A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局部复发WLE术后62%、APR术后61%;平均生存时间WLE术后24.3个月,APR术后20.0个月;两组生存期比较,χ2=0.728,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MM患者的预后与外科手术方式无关,应根据患者的综合因素来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将35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利用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扫描,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将MRI检查结果及术前临床一般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术前MRI在诊断肛瘘侵犯位置高低方面的准确率为88.6%,术前一般检查的准确率为57.1%:术前MRI在肛瘘内口诊断方面的准确率为85.7%,术前一般检查的准确率为51.4%。肛瘘的MRI检查结果优于术前一般检查。结果表明,应用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检查,能较准确地判断肛瘘侵犯部位的高低以及内口的位置、瘘管的走向.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时避免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Aim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outcome, recurrence rate and faecal incontinence score after fissurectomy for chronic anal fissure (CAF) not responding 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Method Fifty‐three consecutive patients (29 women) who underwent fissurectomy for a medically resistant CAF between 1998 and 2005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t a minimum follow‐up of 5 years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all patients, assessing recurrence, satisfaction with the operation (on a scale of 0–10) and faecal continence (Vaizey score, 0–24).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 of 50 healthy volunteers, matched for sex and age, who had never undergone anal surgery. Results Forty‐three (81%) patients (25 women) returned the questionnaire. The mean age was 40 (SD 12.1) years and median follow up was 8.2 (5.5–12.2) years. Five patients had a recurrent CAF (11.6%). Ninety per cent of patients would have consented to the operation again if necessary. The mean Vaizey score at follow‐up was 2.5 (SD ± 4.2). The mean Vaizey score of the four patients who had had a previous lateral sphincterotomy was 3.8 and for the eight patients who had reported a continence disturbance before fissurectomy it was 8.3. The mean Vaizey score of the 31 patients who were continent before fissurectomy was 0.8 compared with 0.4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9). Conclusion At 5 years or more fissurectomy for medically resistant CAF is effective with a low recurrence rate and minimal influence on continence.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扩肛加硝酸甘油软膏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到常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96例Ⅱ、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扩肛术的基础上于肛裂创面外用硝酸甘油软膏治疗49例为治疗组,单纯扩肛治疗47例为对照组。结果 96例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治疗组复发2例,治愈率95.9%,对照组复发9例,治愈率8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裂行扩肛术后局部再外用硝酸甘油软膏,有利于肛裂的治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保肛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评价近期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TME+ISR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8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肿瘤下缘距肛门1~5 cm(平均1.63 cm);肿瘤直径2~7 cm,平均3.4 cm。肿瘤系高分化4例,中分化60例,低分化22例;pTNM分期为Ⅰ期12例,ⅡA期11例,ⅡB期15例,ⅢA期2例,ⅢB期23例,ⅢC期16例,Ⅳ期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肛周感染2例(其中1例因肛周严重感染引起盆腔、腹膜感染再次手术行永久性造口),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各2例,直肠阴道瘘、炎性肠梗阻、尿潴留和腹腔感染各1例。8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4个月)。1例于术后7个月发现肝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2个月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死亡;术后1年局部复发3例(3.5%),1年生存率为97.7%(84/86),排便次数1~5次/d,控便功能按Kirwan评分标准可达1~2级。结论 TME+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能达到根治的保肛术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治疗Ⅱ、Ⅲ期肛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其手术操作步骤及要点,介绍一种治疗肛裂的新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对照组行肛裂切除扩创术加部分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将2组安全性指标(包括肛门狭窄、肛门失禁、急性尿潴留、术后疼痛的发生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和有效性指标(包括痊愈率、手术时间、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愈合分级、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肛门狭窄和急性尿潴留发生;对照组肛门失禁评分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术后24 h、术后第1次排便及术后1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术后直肠肛管测压结果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切口愈合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病灶扇形小切口切扩引流术具有治愈率高、切口愈合时间短、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小、操作快捷、手术微创化等优点;且在肛门外形和功能保护方面优于对照组,本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