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6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60篇 |
内科学 | 15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221篇 |
预防医学 | 50篇 |
药学 | 41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3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辛伐他汀、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的影响。方法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n=24)18周,8周后改用普通饮食并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停用高胆固醇饮食,改普通饮食(n=8);辛伐他汀组给予喂饲辛伐他汀进行药物干预8周,氨氯地平组给予喂饲氨氯地平进行药物干预8周(n=8)。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8):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6周。然后取静脉血分别用Chalmers A.H、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实验组血中CO,取主动脉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主动脉组织中HO-1的表达;并比较组间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16周末模型组血脂水平、血浆一氧化碳水平、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辛伐他汀组血浆TC、TG、LDL下降明显,HDL升高;血浆一氧化碳水平及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均明显降低。而氨氯地平组血脂无明显变化;血浆一氧化碳水平、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亦明显降低。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辛伐他汀、氨氯地平均可以通过下调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来本院社区医疗指导中心治疗的60岁以上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05例,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日晨起口服氨氯地平5mg,夜晚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若治疗4周后仍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则改为氨氯地平10mg/d顿服,持续治疗1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血脂、血压状况均明显改善,平均舒张压(88.5±6.1)mmHg,收缩压(138.6±10.9)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90.4%;平均TC为(5.11±0.76)mg/dl、TG为(2.10±0.81)mg/dl、HDL-C为(1.07±0.14)mg/dl、LDL-C为(3.03±0.88)mg/dl,降脂总有效率为88.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通过测定国产与原研复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硬度、崩解时限、溶出度以及体外溶出曲线,评估国产与原研制剂的质量。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分别测定国产与原研复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硬度、崩解时限、溶出度,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比较了两种制剂分别在pH 1.2盐酸溶液、pH 4.5醋酸盐缓冲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出相似性。结果国产与原研复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硬度略有差异,崩解时限基本一致,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30 min内缬沙坦和氨氯地平的溶出度均达到80%以上;两种制剂在三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的f2相似因子值均大于80,体外溶出相似性较高。结论国产与原研复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三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相似性较好,可为复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复方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制备和体外溶出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与上市品具有相似体外溶出的复方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工艺制备自制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处方,中心复合设计优化处方。比较不同pH溶出介质(pH 1.2盐酸、pH 4.5乙酸缓冲液和0.1%聚山梨酯80-pH 6.8磷酸缓冲液)中自制品与市售复方片的溶出行为,通过相似因子f2计算,评价2种药物体外溶出的相似性。结果:与市售片比较,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复方片中缬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相似因子f 2均>50。结论:自制的复方片与市售片体外溶出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45.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其舒张功能和左室肥厚的变化。方法:选择100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具有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和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双盲法试验,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2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各项心功能指标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试验组下降更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的厚度。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观察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鞍钢集团总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5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左室收缩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9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每搏射血量(SV)、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LVEF)变化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显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验证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溶出度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国家药品标准WS1-(X-020)-2002Z规定的方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以0.1mol? L-1盐酸溶液2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50r? min -1,经30min时,在波长238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浓度与吸光度在6.9738~27.8954μg? mL -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r=1,样品稳定性与溶出均一性好。结论本方法符合溶出度方法的建立原则,操作简单,准确,可控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49.
缬沙坦氨氯地平(倍博特)治疗老年蛋白尿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缬沙坦氨氯地平(倍博特)治疗老年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120例老年蛋白尿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均为40例,A组采取氨氯地平片治疗,5 mg/d;B组给予缬沙坦80 mg/d;C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80 mg:5mg)/d;三组均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月及治疗6月后观察两组血压指标变化及治疗前后尿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用药前三组SBP及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三组SBP及DBP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C组SBP、DBP显著低于A、B组,治疗6月后C组血压指标显著低于A、B组,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三组治疗前Pro、BUN、 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ro、BUN、SCr均降低,且C组治疗后Pro、BUN、SCr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蛋白尿较单一应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疗效更为显著,可改善尿蛋白水平、血压等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Ulrike Gottwald-Hostalek Lion Li Pablo Montenegro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6,32(10):1735-1743
Objective: The efficacy of a bisoprolol/amlodipine fixed-dose combination (FDC)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ho had not responded to bisoprolol or amlodipine monotherapy was investigated.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In an 18 week,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mparative phase III study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1977794), patients with blood pressure uncontrolled by bisoprolol or amlodipine monotherapy (5?mg OD) began treatment with bisoprolol/amlodipine FDC 5/5?mg OD. Patients with controlled blood pressure (BP) at week 6/12 continued at current FDC strength, and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BP received FDC dose uptitration (maximum dose: 10/10?mg). The primary efficacy endpoint was change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at week 18 versus baseline (corresponding to SBP under monotherapy), and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change from baseline in SBP after week 6/12 and percentage of BP-controlled patients at week 6, 12 and 18. Safety was assessed by number/types of adverse events (AEs).Results: Two hundred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treatment (100 with uncontrolled BP under bisoprolol and 100 under amlodipine monotherapy). Overall, 196 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analysis. The patient groups displayed similar mean SBP reductions from baseline by study end (bisoprolol monotherapy failure: 25.9?±?12.82?mmHg reduction; amlodipine monotherapy failure: 24.7?±?11.67?mmHg reduction; p?<?0.001 for both). Overall mean SBP decreased by 25.3?±?12.25?mmHg (p?<?0.001). Mean heart rate reductions were also observed (bisoprolol monotherapy failure: 6.6?±?9.67 bpm reduction; amlodipine monotherapy failure: 11.5?±?8.65 bpm reduction; p?<?0.001 for both). Most patients (83.2%) displayed BP control with bisoprolol/amlodipine 5/5?mg at 6 weeks. Treatment was well tolerated at all dose levels; treatment-related AEs (mostly of mild/moderate intensity) were reported by 52.5% of patients, with no severe or serious treatment-related AEs reported. As the study focused on hypertension, total cardiovascular risk was not assessed.Conclusions: Bisoprolol/amlodipine FDC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BP improvement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following monotherapy fail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