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7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1篇 |
基础医学 | 214篇 |
临床医学 | 315篇 |
内科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16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083篇 |
综合类 | 589篇 |
预防医学 | 81篇 |
药学 | 189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86篇 |
肿瘤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79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利用CT测量经坐骨结节至髋臼后柱置钉的安全范围。方法收集60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在扫描结果中包含股骨头最大界面的扫描平面,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然后进行有效切割,获得内平面、外平面及后平面,分别测量经坐骨结节至三个平面的最大角度(α、β、γ),测量获得髋臼后柱三角形内切圆面积及直径。结果坐骨结节至内平面的最大角度α约8.1°,坐骨结节至外平面的最大角度β约23.5°,坐骨结节至后平面的最大角度1约32.2°,髋臼1/2高度处后柱骨质最狭小(内切圆直径最小),是判断置钉安全性的关键位置。结论经坐骨结节至髋臼后柱置钉的安全范围较小,有必要在置钉时精确量化与精确操作,严格按照个体化进行置钉。 相似文献
42.
43.
44.
正髋臼骨折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关节内骨折,由于髋臼复杂的解剖特点、功能的重要性,加之骨折治疗困难,此类损伤的救治对于创伤骨科医生是一个挑战,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1-2]。以往采用非手术治疗,由于无法恢复股骨头与髋臼的匹配关系,疗效不佳,但是随着对髋臼骨折的详细论述、学习加深以及目前外科治疗观念的确立,对于不稳定,复杂的髋臼骨折多进行手术治疗,提倡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和总结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9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临床效果评价采用改良的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1例术后出现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并股骨头缺血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例采用后入路患者发生异位骨化,1例术中牵拉损伤坐骨神经。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移位髋臼骨折,能重建髋关节的匹配及稳定性,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重度骨关节炎(OA)中准确去除髋臼骨赘及重建人工髋臼解剖旋转中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CroweⅡ/Ⅲ型成人DDH继发终末期OA(TonnisⅣ型),髋关节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方式或工作;排除标准:患侧髋关节有感染史、骨折史及手术史,下肢有感觉障碍及肌力异常。CroweⅡ型25髋,CroweⅢ型11髋。术前应用平片、CT等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形态及髋臼缘骨赘部位与骨赘量,术中以坐骨结节作为真实髋臼后壁高度的参考标志,准确切除髋臼后缘增生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确定真臼位置及深度重建臼杯,最后以臼杯前缘为标志切除髋臼前缘残留骨赘。所有患者均应用生物型臼杯,臼杯直径为44~52 mm。术前、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术后测量假体旋转中心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及外展角。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分别为(22.5±3.2)mm及(29.4±2.6)mm,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为86.11%,外展角为(44.3±3.2)°。随访期间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由术前(38±9)分(25~55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94±3)分(8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5,P0.05)。结论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的髋臼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术前应用CT充分评估髋臼形态,术中准确切除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重建髋臼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97-100
[目的]观察分析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在严重髋臼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探讨其在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3月~2015年2月,采用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行髋关节翻修75例(87髋),67例患者79髋获得随访(失随访8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59.2岁。初次置换至此次翻修时间为2~15年,平均10.3年。翻修原因:假体松动和骨溶解。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2.5±3.3)分。髋臼骨缺损按照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标准:Ⅲ型51髋,Ⅳ型28髋。[结果]67例患者79髋获得随访(失随访8例),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股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髋关节脱位,2例腰麻下切开复位,1例手法复位后无再脱位。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2.5±8.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X线片提示髋臼假体均无骨溶解、松动,所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未见明显骨吸收区。[结论]采用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技术,髋臼假体可获得满意的初始稳定,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可成为严重髋臼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翻修时重建髋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联体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05—2014-09采用联体解剖型钛板内固定治疗21例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联体解剖板组),与自2010-01—2013-04采用重建钢板治疗的32例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重建板组)进行比较。结果联体解剖板组均获平均9.8(6~12)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60±12.5)min,术中出血量(150±37.5)ml。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ngne-Postel评分优良率85.7%。重建板组均获平均11.4(8~17)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103±25.5)min,出血量(260±95.5)ml,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ngne-Postel评分优良率84.4%。联体解剖板组手术时间(t=2.970,P0.05)、术中出血量(t=5.847,P0.05)均少于重建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体解剖板固定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能够获得与重建板相同的临床效果,且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操作难度较低。 相似文献
50.
经髋臼基底三联截骨术治疗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经髋臼基底三联截骨术治疗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方法: 2000年 3月~2004年 2月改进Tǒnnis术式, 设计经髋臼基底三联截骨治疗 22例患者。术前X线片显示:CE角为-25~15°, 平均 8. 4°; Sharp角为 45 ~70°, 平均 58. 6°: 臼头指数为 31% ~76%, 平均 61. 4%; ACP角为100~170°, 平均 139. 8°。CT片示: 髋臼前CE角大于正常, 髋臼前断面角和前倾角小于正常。CT三维重建示: 前、后外侧壁边缘角, 外侧髋臼倾斜角均大于正常, 水平面髋臼旋转角小于正常。结果: 16例 ( 16髋 ) 有 12 ~30个月(平均 20个月) 的随访结果。X线片示: CE角平均 32. 6°(15~52°), 比术前增大约 25°; Sharp角平均 41. 5°(38~46°), 减小约 18°; 臼头指数平均 81. 6% (69% ~89% ), 增大约 20%; ACP角平均 171. 1° ( 140 ~180°), 增大约31°。CT示: 髋臼前CE角和前倾角变小, 髋臼前断面变大。CT三维重建示: 髋臼前、后外侧壁边缘角变小, 外侧髋臼倾斜角变小, 水平面髋臼旋转角变大。结论: 经髋臼基底三联截骨术治疗青少年髋臼发育不良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