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4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624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77篇
口腔科学   411篇
临床医学   810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8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499篇
综合类   596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76篇
  1篇
中国医学   130篇
肿瘤学   4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343-1345
目的:利用山羊膝关节大面积骨软骨缺损模型评价大尺寸仿生水凝胶/聚乳酸磷酸三钙(PEG/PLA/β-TCP)复合支架软骨再生修复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约1岁龄健康雄性关中山羊3只,体重为35~40kg,采用开放手术方式,将支架植入缺损区,术后当天及术后6月X线检查;术后观察动物功能康复;术后12月处死动物,并进行大体标本评测,组织学检测,根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大体评估及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术后动物无感染和死亡,术后2周术侧肢体自然负重行走,术后12月,术侧肢体行走、奔跑与对侧相似,无明显跛行。术后6月X线示大尺寸PEG/PLA/β-TCP复合支架仍然固定良好,未出现支架破碎崩解等现象。术后12月,术侧膝被动屈、伸运动范围与对侧肢体相似。大体观察术侧膝关节骨软骨缺损被新生修复组织填充,与周围正常组织连接,高度基本持平。但修复表面呈纤维化表面和小区域瘢痕组织及裂痕。ICRS软骨修复大体评分分别为6、9、8分。组织学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示:新生修复组织表面凹凸不平,缺损修复内可见纤维软骨细胞与部分透明软骨细胞,基质染色淡,软骨层与软骨下骨交界区整合连续性较差,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弱阳性。V-G染色示TCP骨支架周围及其内部有新生胶原纤维长入。结论:大尺寸PEG/PLA/β-TCP复合支架植入山羊膝关节缺损处后具有良好的固定性及组织相容性。支架的仿生设计和固定装置为植入初期提供了良好的力学支持,后期可诱导周围细胞的迁徙与增殖。术后骨软骨缺损被新生软骨样组织填充,手术膝关节功能长期良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部位进行骨活检与骨微结构研究,了解其骨微结构组织形态学参考值,以指导治疗。方法实验组:选择低、中度能量创伤所致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的男、女性老年病例各15例;对照组:男女各选12例新鲜尸体的股骨标本。用直径为1 cm的环钻于股骨转子间区按统一标准定位后,钻取高2 cm、直径1 cm的圆骨柱,进行骨活检与骨微结构组织形态观察和计量分析。结果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小梁连接减少从而整个小梁逐渐丧失,在一定宽度(mm)条件下骨小梁较稀疏,骨小梁面积占骨组织面积的百分率较小,两个骨小梁之间的平均距离较大,骨小梁结点相对较少,而骨小梁游离末端数相对多。两组间Tb.N、Tb.Wi、Tb.Sp、%Tb.Ar、N/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区骨微结构组织形态参数值对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合适的功能锻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这种特殊的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过程的转录组特点。方法:3只Beagle犬,随机选择一侧经侧壁开窗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植入Bio-Oss骨粉,术后2周,对另一侧用相同的方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第2次术后2周,收集植入的Bio-Oss骨粉组织块,提取总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上颌窦底提升后2周和4周时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2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刺激反应、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有关,同时,与神经元分化、破骨细胞分化和早期血管化过程相关的基因也高表达。在4周时,与细胞代谢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重要的是,与血管生成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都高表达,与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骨生成相关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转化生成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B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BMP4)]、软骨和骨胞外基质[软骨黏附素(chondroadherin, CHAD)、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 COL1A1)、Ⅰ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2 chain, COL1A2)、Ⅴ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Ⅴ, alpha 2 chain, COL5A2)、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骨连接蛋白(osteonectin, SPARC)和骨钙素(osteocalcin, BGLAP)]等相关的基因。信号通路分析显示4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GF-β/BMP)信号通路有关。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WNT5A和卷曲蛋白受体9(frizzled receptor 9, FZD9)在2周时表达升高,而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 CTNNB1)在4周时表达升高。结论: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2周后转录表达谱变化以免疫-炎症反应和破骨反应下调、骨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升高为特点,骨再生的过程还与神经生成和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在骨再生的过程中,TGF-β/BMP和WNT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复杂。  相似文献   
85.
骨缺损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目前主要是行自体骨或人工骨移植治疗。但自体骨取骨的损伤和人工骨资源有限且价格昂贵使得骨移植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的研究愈加重视,对其分离提取和定向分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分化且不存在排斥反应及伦理问题,其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修复骨缺损具有精准化和可控性的优势,是一种极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技术。文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成骨诱导及结合载体支架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行阐述,为今后在骨缺损的临床治疗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自噬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下颌骨结构改变的影响及辛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10只、高胆固醇组20只;喂养24周后,高胆固醇组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一组继续喂养高胆固醇饲料(HC组),另一组在高胆固醇饲料中加入5 mg/kg辛伐他汀(HC+SIM组)。喂养32周后,取大鼠空腹血进行生化检测;处死大鼠后对下颌骨进行骨组织形态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自噬相关基因Lc3及p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3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539、16.596,均P < 0.05);其中NC组和HC+SIM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HC组(均P < 0.05),而NC组和HC+SIM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NC组比较,HC组大鼠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明显下降,而骨小梁间隔增加,Lc3及p6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HC组比较,HC+SIM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均明显升高,骨小梁间隔减小,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NC组和HC+SIM组这些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自噬可能参与调控高胆固醇饮食大鼠下颌骨结构的改变,辛伐他汀能够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导致的大鼠下颌骨微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87.
88.
89.
90.
背景:人工关节假体松动的原因除了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及其产生的磨损颗粒等因素以外,假体周围的骨质量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骨微观结构是影响骨质量主要因素,应用技术分析组织微观结构目前已初步用于各种骨骼疾病的研究。目的:应用micro-CT技术,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股骨近端骨组织性能变化,对比研究两者之间的骨微观结构差异。方法:收集原发性骨关节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行全髋关节置换而切除的股骨头(骨性关节炎10个,类风湿关节炎7个)。根据每个股骨头标本X射线上主要骨小梁方向,取材并制作来自于股骨颈骨组织的10 mm标本,然后进行micro-CT扫描,数据转换成3D图像数据后,分析两组之间皮质骨、松质骨以及股骨颈整体的骨微结构参数,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股骨颈骨组织的微结构(皮质骨、松质骨以及整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疾病的股骨颈骨组织的整体微结构特点与松质骨结构特点相近。与类风湿患者相比,骨关节炎患者骨小梁的连接性密度丢失较多,皮质骨的骨小梁定向分布程度升高,而松质骨和整体的骨小梁定向分布程度降低。结果证实,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皮质骨、松质骨以及整体股骨颈骨组织的微结构无显著差异,这提示两种疾病的股骨颈整体的微结构退变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