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4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84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34篇
口腔科学   417篇
临床医学   558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06篇
综合类   1045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37篇
  5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31.
目的: 比较神经化髂骨瓣和传统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移植骨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干细胞活性。方法: 游离血管化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半年,从移植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BMMSCs,通过集落形成观察、Brdu摄入实验、群体倍增时间、体外成骨茜素红染色法、裸鼠皮下成骨法检测BMMSCs增殖、自我更新及成骨分化能力。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化髂骨移植术后分离、培养的BMMSCs的集落形成、增殖、群体倍增时间、体外及体内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高于非神经化组(P<0.05)。结论: 神经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可以增强BMMSCs的自我更新、增殖、成骨分化等潜能,有助于维持移植骨的术后内环境稳定,减少术后移植骨吸收。  相似文献   
132.
133.
目的比较在动物椎体骨质疏松模型椎体成形(PVP)术中使用骨水泥与同种异体骨效果差异。方法 2019年 1—5月从医院动物中心获得 10个生长状况良好小牛,选择位于 T9-L4椎体层面胸腰椎体标本 40个制作成小牛椎体骨质疏松模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单一骨水泥组、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两组均有 20个小牛椎体骨质疏松模型,在 PVP术中单一骨水泥组使用 Mendec骨水泥,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则使用 Mendec骨水泥与 Bio?gene同种异体骨 1∶1组合物。对两组模型骨水泥填充率,注入前后椎体高度与科伯(cobb)角度以及生物力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模型不同层面骨水泥填充率:第 4层面<第 1层面<第 3层面<第 2层面,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第 4层面与其他三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29±8.34)%、(45.59±13.46)%、(56.32±15.67)%、(52.54±15.81)%;P<0.05],单一骨水泥组第 4层面与第 2、3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0±6.34)%、(43.54±10.24)%、(40.22±9.46)%;P<0.05],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不同层面骨水泥填充率显著高于单一骨水泥组;两组模型注入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与注入前比较明显增大, Cobb角与注入前比较明显减小[单一骨水泥组:(43.36±3.71)%比(7.45±4.27)%,(32.35±4.33)%比(28.62±2.53)%,(25.36±4.59)°比(30.69±3.51)°;P<0.05。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50.33±6.14)%比(37.52±4.36)%,(36.34±3.62)%比(28.46±2.35)%,(20.13±4.24)°比(30.34±3.26)°;P<0.05],注入后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椎体前后缘与 Cobb角变化高于单一骨水泥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后刚度、强度显著和骨密度明显上升[单一骨水泥组:(206.33±12.73)比(84.94±11.79)N/mm,(2.93±0.53)比(2.15±0.76)kN,(0.51±0.15)比(0.31±0.19)g/cm2; P<0.05。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156.22±36.25)比(86.61±12.53)N/mm,(2.59±0.42)比(2.18±0.72)kN,(0.63±0.20)比(0.33± 0.18)g/cm2;P<0.05],注入后骨水泥 +同种异体骨组刚度、强度与骨密度变化显著优于单一骨水泥组(P<0.05)。结论动物椎体骨质疏松模型 PVP术中采用骨水泥+同种异体骨复合组可以明显改善疏松椎体力学性能和后凸角度。  相似文献   
134.
杨光  杨晓迪  王刚  杨晨  谷贵山 《中国骨伤》2015,28(12):1099-1101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通过观察破骨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骨移植材料拔牙位点保存时骨构建过程中表达变化,探讨破骨细胞对不同骨移植材料植入拔牙窝内在引导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只12月龄雄性beagle犬,微创拔除上下颌双侧第一侧切牙,将4个位点随机做不同处理,A组填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B组填入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C组填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D组空置(对照).6只犬随机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各处死3只,制作牙槽骨标本.免疫组化检测24个拔牙位点保存制作的犬牙槽骨标本中RANKL与OPG的表达变化.结果 术后4周骨组织中OPG的表达A组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RANKL的表达D组高于C组、B组和A组(P<0.05).术后12周骨组织中OPG的表达D组高于C组、B组和A组(P<0.05),RANKL的表达C组高于B组、A组和D组(P<0.05).结论 骨移植材料在骨改建过程中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而刺激OPG表达升高,抑制破骨细胞.提示骨移植材料通过调控RANKL和OPG在拔牙窝新骨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6.
背景:骨移植是一种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常用的方法,并且可以选择同种异体骨移植或者自体骨移植,两种骨移植方法各有优缺点。目的:对比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在骨性愈合及骨活性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四肢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骨移植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对照组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观察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5.8±1.2)周、(5.8±1.5)个月,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6.1±1.3)周、(6.1±0.8)个月,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10.45±1.53),(13.58±1.69)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自体骨移植在促进骨骼愈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股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腓骨治疗64例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植骨形式为骨块与骨条相结合。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40(26±2.7)个月。64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2(8±1.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0°~121°(102°±5.3°)。参照Merchan膝关节功能标准评价:优34例,良23例,一般6例,差1例,优良率达89.9%。结论采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C3骨折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8.
目的证明后路患椎间短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并探讨其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204例诊断明确、脊柱后凸畸形35°,符合纳入标准的单节段腰、骶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先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同期或二期进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髂骨支撑植骨融合术。其中短钉组104例,选用长20~35 mm的短椎弓根钉置于患椎椎弓根。如1个患椎剩余骨质1/3,而另1个患椎剩余骨质1/3,则行短钉、常规螺钉固定。长钉组:常规椎弓根螺钉置于患椎相邻的正常椎骨中,固定范围跨越患椎上、下各1个正常间隙。所有患者均采用四联化疗方案。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62.1个月。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治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植骨平均愈合时间,短钉组4.3个月,长钉组4.6个月,Cobb角矫正度及丢失率2组分别为13.26°±3.76°,6.22%和16.35°±2.63°,5.2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与C反应蛋白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2年生活、工作基本恢复正常。短钉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长钉组好。结论腰、骶椎结核后路患椎间短椎弓根钉固定、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术具有仅融合、固定病变节段,保留相邻正常的脊柱运动单元功能,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本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ACDF组(A组,30例)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32.5±8.9)min,B组为(137.0±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13.6±8.0)m L,B组为(93.7±5.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住院(7.37±1.73)d,B组(6.63±1.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JOA评分为6.60±1.21,术后12个月为13.83±0.91,改善率为(69.72±7.66)%;B组术前JOA评分为6.87±1.46,术后12个月为14.23±1.17,改善率为(72.51±11.26)%。A组和B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ACDF和常规ACDF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