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3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6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403篇
内科学   533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1135篇
预防医学   23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199篇
  28篇
中国医学   250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应用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对微小膜壳绦虫的杀虫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苯达唑与氟苯达唑作用机理相同,均使虫体破坏,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甲苯达唑无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时使用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某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6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与对照组(阿替普酶治疗)各8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排列表法,探讨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上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上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将前列地尔联合阿替普酶应用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可显著提升疗效,改善凝血与纤溶指标,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的给药剂量为0.6mg/kg,实验组的给药剂量为0.9mg/kg。结果在总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组的出血总发生率分别为14.5%(8/55)、32.7%(18/5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溶栓选取阿替普酶剂量时,或低或标准,均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成效,而小剂量阿替普酶则能让出血事件减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4.
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是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的局部麻醉剂,其不良反应偶有发生.本文报道了1例右上颌第二磨牙局部浸润麻醉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后导致硬腭黏膜局部组织坏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其对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与研究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预后评分、血清学指标。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阿替普酶更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Hcy水平,并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06.
宋杰  陈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6):117-118,120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按照0.6 mg/kg剂量给药,观察组按照0.9 mg/kg的剂量给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及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醇水平,两组预后良好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4.00%)高于对照组(52.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略高于对照组(4.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6 mg/kg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相比,0.9 mg/kg标准剂量给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仍有较大优势,该剂量可作为首选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替谱酶(rt-PA)治疗不同时间窗发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发病<4.5 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时间窗、rt-PA剂量不同分为4组,发病至用药时间<3 h为Ⅰ组,rt-PA剂量0.6mg/kg(Ⅰa组),0.9 mg/kg(Ⅰb组);发病至用药3~4.5 h为Ⅱ组,rt-PA剂量0.6 mg/kg(Ⅱa组),0.9 mg/kg(Ⅱb组)。比较4组患者间溶栓治疗后2h、24 h、7 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Ⅰa组与Ⅱa组比较,溶栓后2h、24h、7d NIIHSS改善程度较后者明显(P<0.05);Ⅰb组与Ⅱb组比较,溶栓后2 h NIHSS改善程度较后者明显(P<0.05)。Ⅰ组与型组比较,2h、24 h、7 d症状程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超早期应用rt-PA,治疗时间窗越短,早期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108.
冯焱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8):1229-1231
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在某院接受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28.57%,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还能有效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分为4组(<60岁,60~69岁,70~79岁,≥ 80岁),患者发病时间均小于4.5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通过χ2检验比较患者溶栓前的一般资料,根据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有效性分析,患者出血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1)年龄≥ 80岁组患者房颤比例较高,Toast分型中(cardio embolism,CE)型比例较高,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其余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4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无显著差异,24 h恢复良好率、NIHSS评分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3)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非直接不良反应发生率、出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年龄≥ 80岁组患者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对于发病4.5 h的高龄(≥ 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获益与<80岁患者相同,出血风险也并未增加,但是对于年龄超过80岁且伴有房颤患者,NIHSS评分较高时,选择是否溶栓要慎重。  相似文献   
110.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旋毛虫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诊断较困难, 所以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 患者常有食生或半生肉类史, 在该病暴发时期, 同批患者往往能追溯到聚餐史。 在肠道期可出现腹痛、 腹泻伴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 眼睑或面部水肿、 肌肉疼痛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现, 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 肺炎及脑炎等。多数患者感染后2~5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应用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合成的泰威糖(tyvelose, 3,6-双脱氧己糖)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抗体IgG,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是初步诊断旋毛虫感染的首选血清学方法, ELISA阳性者需经蛋白质印迹分析确认。旋毛虫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幼虫。阿苯达唑是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 剂量为20~30 mg/(kg·d), 分2次口服, 疗程5~7 d。糖皮质激素可延长旋毛虫感染的肠道期和增加肌肉虫荷, 一般仅用于重症患者且需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