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8篇
内科学   21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83篇
综合类   507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07篇
  1篇
中国医学   122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HCG和HMG为类脑下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功能,刺激男性睾丸间质细胞产生睾酮,而且能影响睾丸的曲细精管和生精上皮功能。HCG具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约30h,用药后可以较长时间维持血浆睾酮水平,因此不宜过大剂量与过长时间使用,否则会造成曲细精管周围的透明改变,也会抑制睾酮的正常分泌;HMG的作用机制与HCG相仿,但刺激曲细精管的功能略高于HCG,一般情况下并不单独使用,多主张与HCG联合应用。我们于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对25例男性性腺功能低下患者使用HCG和HMG联合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和追踪随访,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不同的消化酶对人离体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的异同,为研究人体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分化及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实验方法。方法:将人离体子宫内膜细胞随机分为胰酶组、胶原酶组、胰酶组和胶原酶联合消化组进行消化分离和体外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及形态特点。结果:3组的培养成功率分别为53.33%、73.33%、86.67%。联合消化组较胰酶组培养成功高(氏0.05)。3种不同方法消化分离后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贴壁、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B〉0.05)。结论:采用胰酶与胶原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子宫内膜细胞消化分离和体外培养,较单用胰酶法细胞培养的成功率高,比单用胶原酶缩短了消化时间.具有降低培养成本的优点。  相似文献   
93.
胃肠动力障碍是多种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共同表现.较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慢传输型便秘、糖尿病性胃轻瘫、先天性巨结肠等.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与纤维连接蛋白在诱导分化中表达的量效关系。方法抽取Wister大鼠骨髓于DMEM培养液中单层培养,扩增。用2,3传代细胞按一定比例种植于24孔板内,加入TGF-β1 1,5,10ng/mL,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固定,用于甲苯胺兰组织学染色及抗纤维连接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用不同剂量的纤维连接蛋白抗体加入诱导体系中观察细胞的聚集变化。结果传代的骨髓间质细胞在TGF-β1的作用下于第4天产生形态变化,由梭型变为圆形,甲苯胺兰染色呈阳性,TGF-β1为5ng/mL时效果显著;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主要以48~72h明显,当加入其抗体时,细胞结合逐渐松散,当剂量为200μL/孔时,不再发生细胞聚集现象。结论TGF-β1在诱导骨髓间质细胞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最佳剂量为5ng/mL,同时它可促进纤维连接蛋白的合成分泌,二者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细胞外基质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可能参与TGF-β1的信号传导通路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5.
谭至柔  黄雪 《医学综述》2006,12(20):1227-1228
胃肠壁内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具有产生、传导电慢波,调节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功能。近年研究发现,Cajal间质细胞与慢传输型便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未成年Balb/c小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形态及分布,并测定其慢波活动情况,以进一步认识ICC的发育.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0天大小Balb/c小鼠小肠ICC的分布及形态特征,采用电镜观察ICC的超微结构;再分别测定10d大小Balb/c小鼠及成年Balb/c小鼠小肠在体慢波活动情况.结果 ICC主要分布于小肠环肌层与纵肌层间区(称之为ICC-MY),以及环形肌的内薄层与外厚层间(称之为ICC-DMP).ICC-MY呈现为连续性分布特点.电镜结果显示ICC有2个以上长突起,胞浆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而中间丝很少见.成年小鼠小肠慢波活动表现为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频率为(17.78±1.52)次/min,振幅为(0.16±0.02)mV,10 d大小Balb/c小鼠小肠慢波活动类似于成年小鼠,但其频率为(14.00±0.98)次/分,振幅为(0.09±0.02)mV,均明显低于成年小鼠(P<0.01).结论 Balb/c小鼠小肠主要分布着ICC-MY及ICC-DMP两类ICC,为双极或多极细胞,ICC-MY相互连接成网络状;未完全发育好的ICC表现出不成熟的慢波活动.  相似文献   
97.
张会川 《药物与人》2006,19(10):60-60
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疑难重病,被世界卫生组织例为疑难病。特点为病变早期间质细胞浸润,晚期肺间质胶原纤维沉积俗称“肺硬变”。目前,此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病变早期几乎95%以上被漏诊,失去了有效治疗时机。该病的特点是刺激性干咳(有极少数病人不咳)劳力性呼吸困难,即动则喘憋气短等。绝大多数(65%以上)查不清病因,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少部分(35%以下)是与吸入粉尘、煤粉、木屑、化疗药物、结缔组织病、肺病等有关,称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98.
患者56岁,住院号207645,孕2产1,40岁绝经。因发现腹部巨大肿块6d,伴腹痛、腹泻,无发热,门诊拟“腹腔巨大肿块”于2005年3月2日收入外科病房。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膨隆,未及肠型及蠕动波,深部可触及约30cm×20cm×20cm大小包块,质偏硬,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活动度  相似文献   
99.
脾虚大鼠结肠电及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病理改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大黄对结肠肌电皮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影响,探讨Cajal间质细胞(ICC)在脾虚大鼠结肠电中的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组,3个月后测定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用碘化锌-锇酸法(ZIO)观察肌间神经丛及ICC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肠动力基本功能单位即壁内神经-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ENS-ICC-SMC)的病理改变.结果长期服用大黄所致脾虚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及振幅明显下降;结肠电节律失常;慢波频率变异系数(CV)及异常节律指数(ARI)显著增加;肌间丛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突起连接杂乱,视野ICC稀少;电镜下见肌间神经轴突空化,ICC细胞样变性.结论长期服用大黄导致脾虚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减慢,其机制可能为结肠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0.
盛虹明 《黑龙江医学》2006,30(2):104-107
目的利用间质细胞与上皮细胞置换方法,探索器官再造的新方法。方法把白鼠的膀胱做一个矢状切面的切口,并缝合到腹壁,使得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贴着腹壁的内表面(间皮细胞)。输尿管、尿道和血管依旧保持不变。结果在手术1周后,发现腹壁的间皮细胞已被来自同一白鼠膀胱上皮细胞所置换,它的内表面已经完全被膀胱上皮细胞所覆盖了。几个月之后,黏膜下层组织与肌层也开始覆盖腹壁,形成一个完整的膀胱。由于上皮细胞和黏膜的过度生长,黏膜形成了复杂的叠层。由腹壁衍生而来的区域只是稍微呈现收缩,然而被对照组的腹壁间皮的内壁却呈现了显著的收缩。结论实验表明,间质细胞与上皮细胞置换对于脏器的再造有着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