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8篇
内科学   21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83篇
综合类   507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07篇
  1篇
中国医学   122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1.
膀胱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IC)是一种缺乏厚纤丝、致密体,且基底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完整的细胞。IC分为四个亚型,即固有层IC、肌间IC、肌束间IC和血管周围IC。固有层IC和肌间IC的离子电流及相关激活途径不同,但最终都通过Ca2+信号途径作用于膀胱逼尿肌。膀胱病变可影响IC离子电流和Ca2+信号途径而导致膀胱功能障碍,这些膀胱病变包括膀胱出口梗阻、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和糖尿病膀胱。目前以IC为靶点的治疗主要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电刺激针灸治疗是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2.
Cajal间质细胞(ICC)自1893年由Cajal利用亚甲蓝及嗜酸银染色发现以来,引起诸多研究者的关注。最初,研究者主要研究ICC形态学的鉴定、在组织中的亚型及分布特征等。目前,针对IC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一些疾病的关系及发挥作用的机制。随着膜片钳技术的广泛应用,ICC离子通道调节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这些通道的开关调节ICC的兴奋性,参与其生理功能的各个阶段,但由于离子通道的种类繁多,其完整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43.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2-146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转录因子Twist调控TGF-β/Smad3的表达,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样本中Twist、TGF-β/Smad3以及EMT中代表性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wist、Smad3、Vimentin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Ecadherin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膜。Twist、Smad3、E-cadherin、Vimentin蛋白在NSCLC中阳性率分别为72.3%(120/166)、71.1%(118/166)、54.2%(90/166)、69.9%(116/16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ist与Smad3、Smad3与E-cadherin、Vimentin在NSCLC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TNM分期均呈显著相关。结论:NSCLC中Twist可能通过TGF-β/Smad3信号通路促进EM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enistein and equol on 3β-hydroxysteroid de- hydrogenase (3β-HSD) and 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3 (17β-HSD3) in human and rat testis microsomes. These enzymes (3β-HSD and 17β-HSD3), along with two others (cytochrome P450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 and cytochrome P450 17α-hydroxylase/17-20 lyase), catalyze the reactions that convert the steroid cholesterol into the sex hormone testosterone. Genistein inhibited 3β-HSD activity (0.2 μmol L^-1 pregnenolone) with half-maximal inhibition or a 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 of 87 ± 15 (human) and 636 ± 155 nmol L^-1 (rat). Genistein's mode of action on 3β-HSD activity was competitive for the substrate pregnenolonrge and noncompetitive for the cofactor NA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genistein's potency of 3β-HSD inhibition between intact rat Leydig cells and testis microsomes. In contrast to its potent inhibition of 3β-HSD, genistein had lesser effects on human and rat 17β-HSD3 (0.1 μmol L^-1 androstenedione), with an IC50 〉 100μmol L^-1. On the other hand, equol only inhibited human 3β-HSD by 42%, and had no effect on 3β-HSD and 17β-HSD3 in rat tissues. These observations imply that the ability of soy isoflavones to regulate androgen biosynthesis in Leydig cells is due in part to action on Leydig cell 3β- HSD activity. Given the increasing intake of soy-based food products and their potential effect on blood androgen levels, these findings are greatly relevant to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45.
胆囊收缩素对胆固醇结石豚鼠离体胆囊肌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胆固醇结石实验动物模型,探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对胆固醇结石豚鼠离体胆囊肌条收缩的影响,并研究胆道动力因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喂养致石饲料构建豚鼠胆固醇结石模型.采用灌流法加药,利用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离体胆囊肌条张力的变化,观察10-9、10-8、10-7 mol/L的CCK-8对正常豚鼠离体胆囊肌条(A组)、喂养致石饲料4 wk(B组)、8 wk(C组)豚鼠离体胆囊肌条及正常豚鼠损伤Cai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后离体胆囊肌条(D组)的影响.结果:A组无结石发生,B组及C组共有13例结石发生:A组、B组及C组加入CCK后收缩振幅均增加,呈浓度依赖性:B、C两组振幅加入CCK后的效应值同A组相比变小,起作用时间慢(P<0.05);损伤胆囊ICC后,收缩幅度增加不明显,与CCK浓度无显著差异,而与A组相比效应值有显著性差异(10-9mol/L:0.461±0.071 vs 1.461±0.252:10-8mol,L:0.608±0.118 vs 2.484±0.283:10-7mol/L:0.641±0.129 vs 3.312±0.311,均P<0.01).结论:离体胆囊肌条肌张力降低及对CCK的效应性降低在胆囊结石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损伤ICC后,胆囊离体肌条对CCK的效应性明显降低,ICC可能在胆囊结石等胆囊动力性疾病中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兔胆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原代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选择出生后4~5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经耳缘静脉注入空气处死,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胆囊,在解剖显微镜下剥去胆囊黏膜和黏膜下层,利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胆囊原代ICC,接种于含有干细胞因子的M199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c-kit特异性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稳定贴壁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ICC呈梭形、三角形,有突起;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突起细长化并彼此相互连接形成网络。该类细胞c-kit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一套胆囊原代ICC培养的方法,为研究IC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胆囊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是一种表现为主动脉瓣增厚、钙化的疾病,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瓣膜硬化,进而引起一系列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最终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和死亡。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是构成主动脉瓣膜的主要细胞亚群,在CAV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当前,单细胞测序等技术让研究者对间质细胞的起源、表型和功能异质性有了新的理解。文章对间质细胞的异质性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为靶向间质细胞延缓CAVD进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8.
衰老是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近年来,由内分泌科、男科专家和老年医学科专家做了大量研究证明:男性衰老源于雄激素合成和分泌不足,睾丸的老化是雄激素合成和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有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的减少以及睾丸间质细胞萎缩等。男性从50岁左右开始,体内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和以白蛋白结合形式的睾酮,每年以1.2%、1.0%下降;相反,结合睾酮的无活性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每年以1.2%增加。睾酮的分泌昼夜节律也随着衰老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下降,会  相似文献   
49.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虽然很多,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stromal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等机制,移植的MSC能改善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利用MSC进行细胞移植很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50.
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质细胞具有增殖及分化为神经元的潜能,作为替代细胞为脑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带来了希望。最近的研究发现,成年颗粒下层和脑室下带等脑区的星形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并能提高神经的可塑性。探讨星形细胞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有助于重新认识星形细胞的功能及其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