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62篇 |
免费 | 608篇 |
国内免费 | 6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2篇 |
儿科学 | 188篇 |
妇产科学 | 60篇 |
基础医学 | 1190篇 |
口腔科学 | 118篇 |
临床医学 | 2439篇 |
内科学 | 654篇 |
皮肤病学 | 52篇 |
神经病学 | 1455篇 |
特种医学 | 3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860篇 |
综合类 | 3867篇 |
预防医学 | 1833篇 |
眼科学 | 476篇 |
药学 | 1271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968篇 |
肿瘤学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284篇 |
2021年 | 394篇 |
2020年 | 332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254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578篇 |
2013年 | 627篇 |
2012年 | 805篇 |
2011年 | 991篇 |
2010年 | 833篇 |
2009年 | 835篇 |
2008年 | 1014篇 |
2007年 | 949篇 |
2006年 | 994篇 |
2005年 | 1032篇 |
2004年 | 834篇 |
2003年 | 649篇 |
2002年 | 518篇 |
2001年 | 400篇 |
2000年 | 430篇 |
1999年 | 372篇 |
1998年 | 318篇 |
1997年 | 296篇 |
1996年 | 276篇 |
1995年 | 240篇 |
1994年 | 205篇 |
1993年 | 159篇 |
1992年 | 141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75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乳腺癌病人的躯体、心理问题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乳腺癌引起的躯体症状及心理问题,重点阐述了乳腺癌的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强调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2.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2年4—6月收集医大社区康复期的成年癌症患者,本着自愿参加,积极配合的原则,共收集30例,男14例,女16例;其中乳腺癌8例、结肠癌5例、肺癌7例、胃癌8例和甲状腺癌2例。年龄24—72岁,平均48.28岁。1.2方法对医大专科实习护士进行希望疗法的理论培训和操作指导,每2名实习护士和一名资深的护理教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负责6名患者,共分5组。希望疗法分为8个阶段,历时8周,每周进行1次,每次3小时。以自制问卷和GQOL1-74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调查。1.2.1第1阶段:建立团体意识。将6名自愿者召集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一个团…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应用于评价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脑创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清醒前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分类,可分为Ⅰ级、Ⅱ级及Ⅲ级,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判断,进一步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为Ⅰ级共35例,通过GOS评分可见,预后不良的患者共14例,预后良好的患者共21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级患者中预后不良率为40. 00%(14/2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为Ⅱ级共38例,通过GOS评分可见,预后不良的患者共31例,预后良好的患者共7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Ⅱ级患者中预后不良率为81. 58%(31/3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为Ⅲ级共14例,通过GOS评分可见,预后不良的患者共14例,其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Ⅲ级患者中预后不良率为100. 00%(14/14)。全部87例脑创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中有63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72. 41%(63/87)。通过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可见(χ~2=31. 45,P 0. 05),Ⅰ级与Ⅱ、Ⅲ级之间的预后不良率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越低,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能够准确又客观地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且通过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分级能够清晰又科学地反映并判断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伤情况,从而对脑创伤后长期意识障碍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44.
木文报告单、双侧正中神经刺激额顶区SEP对比结果,研究显示两法SEP图形基本一致,各参数除波幅值外,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双侧法比单侧法的图形更加对称高大,两法男性SEP早成份潜伏期均比女性长。年龄越大潜伏期越长,女性各波振幅高于男性,以晚成份明显。额区P_(22)和顶区N_(19)起始潜伏期和时程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来自不同的解剖来源,故额——顶导联设计可以鉴别中央沟前后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45.
对168例偏头痛临床发作期患者同时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及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并与200例无偏头痛症状的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偏头痛患者发作期BAEP异常124例,异常率73.8%;TCD异常128例,异常率76.2%,两者异常率相似。BAEP与TCD在偏头痛的检测中都有良好的敏感性,对偏头痛BAEP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6.
1970年Zeegen等对临床上无肝性脑病症状和体征的肝硬变病人进行可定量心理智能测试。结果发现部分病人存在智能障碍,其操作能力下降。不久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他的发现。研究者把这种临床上无脑病症状,常规神经精神功能检查正常,但用严格心理测试和大脑电诱发电位检查表现异常者 相似文献
47.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小鼠嗅感觉神经细胞电生理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初步探讨小鼠嗅感觉神经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取生后7~14 d的昆明小鼠的嗅黏膜,用胰蛋白酶消化组织,获取单个嗅感觉神经细胞,并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急性分离的嗅感觉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急性分离的小鼠嗅感觉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良好,在膜片钳记录过程中细胞与记录电极之间能形成高阻封接,并可记录到电压门控性的内外向电流。内向电流具有快速激活和失活的特性,并可被0.1μmol/L河豚毒(TTX)完全阻断,说明内向电流主要由Na 介导;外向电流包含有瞬时成分和持续成分,并可被CsCl完全阻断,说明外向电流主要由K 介导。结论急性酶分离的小鼠嗅感觉神经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初步研究,为嗅觉传导机制和药理学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预防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120例,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凝血功能未见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信封法分成3组(n=40):基础预防措施组(A组)、弹力袜组(B组)和SEP监测组(C组)。B组术前1 h穿弹力袜,C组术中进行SEP监测,电流刺激强度25 mA。术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于术前1 d、术毕和术后24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超声诊断术中和术后24 h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浆D-二聚体浓度降低,术中下肢DVT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SEP监测作为脊髓电生理监测的同时可有效预防脊椎手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CPO)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SCI患者分为rhCPO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rhCPO组给予皮下注射rhCPO,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检测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运动功能评分和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rhCPO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rhCPO组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CPO用于治疗ASCI能发挥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0.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解除脊髓压迫对脊髓恢复和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70只,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60只),实验组分为轻度损伤组(20只)、中度损伤组(20只)、重度损伤组(20只)。采用自行制作的脊髓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测定大鼠在损伤前、伤后5 min、1 h、6 h、3 d、7 d的体感诱发电位。行减压治疗的模型大鼠,测定其减压前、减压后5 min、1 h、6 h、3 d、7 d的诱发电位。结果脊髓受到的打击程度越重,其潜伏期的延长越显著,波幅的降低越明显(P<0.05)。脊髓损伤后5 min,轻、中、重度损伤组的潜伏期和波幅均较损伤前的波幅变化显著。在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前,脊髓受压时间越长,其潜伏期的延长越显著,波幅的降低越明显。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后,压迫解除越快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恢复速度越快(P<0.05)。压迫30 min的大鼠在解除压迫7 d后,潜伏期仍较其它各组延长。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后,压迫解除越快的大鼠,其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的恢复速度越快(P<0.05)。压迫30 min的大鼠在解除压迫7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