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82篇
  免费   2268篇
  国内免费   1541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1012篇
妇产科学   361篇
基础医学   1697篇
口腔科学   435篇
临床医学   10183篇
内科学   6002篇
皮肤病学   200篇
神经病学   817篇
特种医学   10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62篇
外科学   1786篇
综合类   15369篇
预防医学   3278篇
眼科学   186篇
药学   7437篇
  115篇
中国医学   4390篇
肿瘤学   76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38篇
  2023年   1385篇
  2022年   1668篇
  2021年   1982篇
  2020年   1359篇
  2019年   1301篇
  2018年   579篇
  2017年   1098篇
  2016年   1147篇
  2015年   1204篇
  2014年   2027篇
  2013年   2109篇
  2012年   2878篇
  2011年   3037篇
  2010年   2743篇
  2009年   2786篇
  2008年   3072篇
  2007年   2716篇
  2006年   2892篇
  2005年   3098篇
  2004年   2387篇
  2003年   1907篇
  2002年   1629篇
  2001年   1504篇
  2000年   1196篇
  1999年   1089篇
  1998年   978篇
  1997年   818篇
  1996年   836篇
  1995年   715篇
  1994年   598篇
  1993年   421篇
  1992年   353篇
  1991年   358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309篇
  1988年   125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86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对急性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疗效及血栓抑制作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80例急性期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分为替格瑞洛组、常规剂量联合组和低剂量联合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替格瑞洛组患者加用单纯替格瑞洛治疗,常规剂量联合组患者加用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低剂量联合组患者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各组复合心血管事件及单项终点事件,各组血小板聚集率缓解情况,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情况,药物治疗安全性等。结果药物治疗30 d时,联合用药组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单纯替格瑞洛组患者降低(P<0.05);与单纯替格瑞洛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患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且效果更显著(P<0.01或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减少更显著(P<0.01或P<0.05)。低剂量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联合组、单纯替格瑞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的疗效优于单纯替格瑞洛,且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能够较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低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能够减少高剂量替罗非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是急性期NSTEMI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2.
瑞替普酶是第三代溶栓药物,与rt-PA相比,其半衰期较长,对血栓有更好的渗透力。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达到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及在可接受范围的出血并发症。但是,和rt-PA相同,瑞替普酶应用中仍存在血管再通后早期再闭塞的风险。因为研究发现,血小板激活机制参与该过程,但是理论上来说,瑞替普酶比rt-PA对ADP-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GIIb/IIIa有更强的表达,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溶栓效能。溶栓和血小板GIIb/IIIa受体抑制剂联合应用可能提供相辅相成的优势。和rt—PA相同,瑞替普酶应用中仍存在血管再通后早期再闭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金雀异黄酮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家兔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并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金雀异黄酮,测定其对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并测定其对凝血酶的抑制率及PAF诱导聚集下的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F1α(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金雀异黄酮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金雀异黄酮与凝血酶有一定的亲和力,在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中,金雀异黄酮能明显降低TXB2水平,升高6-Keto-PGF1α水平。结论金雀异黄酮能够明显抑制由凝血酶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作用与抑制凝血酶有一定关系外,可能与其通过调节PAF诱导聚集TXA2和PGI2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RG50864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用原代培养的小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噻唑蓝(MTT)比色法及Giemsa染色法对PDGF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G50864处理组能在24、48、72h显著地抑制PDGF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G50864可显著地抑制PDGF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995.
王琦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28-1229
目的 探讨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46例肝外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手术治疗5例(10.86%),均治愈;手术治疗41例(89.13%),死亡3例(6.52%)。结论 早期准确诊断和正确及时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非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仍是肝外伤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341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征患者中,发生5例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47%。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45~78岁。1例为女性,年龄为72岁。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结果 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症2~12 h,血小板最低值在(10~81)×109之间,其中重度1例,极重度1例。停用替罗非班24~144 h后血小板计数值恢复正常。其中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无需要输血小板和输红细胞的病例,未发生再梗死及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可以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97.
1例74岁女性患者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术后给予肝素,约8.33U·Kg^-1·min^-1静脉泵入;氯吡格雷50mg,1次/d口服;沙格雷酯100mg,3次/d口服;华法林3mg/d口服。手术次日停用肝素,改为达肝素钠0.4ml,1次/12h皮下注射。术后第7天血小板301×10^9/L,停用达肝素钠,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mg/d,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及华法林按原剂量口服。术后6个月停用华法林,继续口服其他3种药物,此时复查血小板计数为240×10^9/L。术后9个月复查,血小板计数降至1×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和沙格雷酯,继续口服辛伐他汀。停药4周,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56×10^9/L。  相似文献   
998.
脑缺血再灌注是指缺血脑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脑组织损伤反而加重,表现为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血脑屏障能控制血脑两侧的物质转运,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在脑缺血再灌注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来脑缺血再灌注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总结这些因素对血脑屏障产生作用的同时对临床的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社区冠心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来CH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已逐步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有资料表明,许多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适时适地对CH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发病率指标的一项措施。因此,在社区对CHD患者、CHD高危人群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有新的提高,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增加保健意识,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急诊PCI过程中,常常发生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无复流的可能机制和处理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