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39篇
  免费   1595篇
  国内免费   2039篇
耳鼻咽喉   274篇
儿科学   357篇
妇产科学   518篇
基础医学   2064篇
口腔科学   185篇
临床医学   5257篇
内科学   3111篇
皮肤病学   268篇
神经病学   593篇
特种医学   8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1706篇
综合类   6988篇
预防医学   3921篇
眼科学   304篇
药学   3942篇
  50篇
中国医学   1758篇
肿瘤学   1687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367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472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548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209篇
  2013年   1422篇
  2012年   2204篇
  2011年   2515篇
  2010年   2264篇
  2009年   2359篇
  2008年   2728篇
  2007年   2274篇
  2006年   2340篇
  2005年   2531篇
  2004年   1613篇
  2003年   1126篇
  2002年   891篇
  2001年   869篇
  2000年   620篇
  1999年   521篇
  1998年   416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86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41.
942.
943.
944.
油用牡丹籽蛋白质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油用牡丹籽蛋白质的制备工艺以及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碱提酸沉的方法进行提取并以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蛋白质的提取工艺。结果牡丹籽蛋白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10.5,提取40 min,液料比25∶1(ml/g),提取温度40℃。牡丹籽蛋白质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66.2~18.4 kDa。结论采用碱提酸沉的方法对牡丹籽蛋白质进行提取方便快速,可为牡丹籽蛋白质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45.
目的探讨分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与地中海贫血(地贫)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50例患者作为地贫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血红蛋白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常规、G6PD活性、血红蛋白电泳检测。比较地贫组与对照组G6PD活性,对照组不同血常规MCV值的G6PD活性。结果地贫组患者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血红蛋白H(HbH)病组(33例)、轻型地贫组(95例)、重型地贫组(22例)。HbH病组、轻型地贫组、重型地贫组的G6PD活性分别为(5207.00±555.75)、(3397.47±686.85)、(5298.60±736.46),均高于对照组的(2567.21±615.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H病组与重型地贫组G6PD活性均高于轻型地贫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H病组与重型地贫组G6PD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根据血常规MCV值分为MCV异常组(50例,血常规MCV值小于正常参考值)和MCV正常组(100例,血常规MCV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MCV异常组患者经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MCV异常组的G6PD活性(2775.57±584.59)高于MCV正常组的(2119.05±22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活性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地中海贫血及分型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946.
目的 探讨胃泌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 Reg Ⅰ(Reg Ⅰ)基因转录因子的效应.方法 应用巢式PCR技术从胃癌细胞SGC7901基因组DNA扩增Reg Ⅰ基因启动子1414bp片段,将该片段插入pMD19-T载体,序列分析鉴定.应用随机引物法以地高辛分别标记1414bp及其HindⅢ酶切800bp和614bp片段,经灵敏度检测后,作为探针.应用Genomatix MatInspector在线分析软件分析Reg Ⅰ基因启动子1414bp片段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以10-7 mol/L和10-8mol/L胃泌素G-17处理胃癌细胞SGC7901 48h,提取核蛋白.应用DNA-蛋白质印迹法(Southern blotting),分别以地高辛标记的1414bp、800bp和614bp片段为探针检测胃泌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 Reg Ⅰ基因转录因子的效应.结果 1414bp探针可检测到20条蛋白主带.胃泌素孵育后,带型没有变化,但是一些条带的灰度值改变,带9、12、13、14、15和16的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不同浓度胃泌素处理组之间上述6个条带的灰度值差异不明显(P>0.05).614bp探针可检测到灰度值变化的6条主带中的带9、12和13,胃泌素处理后,此3条主带的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800bp探针可检测到灰度值变化的6条主带中的带9、12和14,胃泌素处理后,仅带14的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614bp和800bp探针均未检出带15和带16.结论 胃癌细胞SGC7901Reg Ⅰ基因表达由多个转录因子协同调控.降低几个转录因子的结合活性可能是胃泌素上调胃癌细胞SGC7901Reg Ⅰ基因表达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讨并初步鉴定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相关蛋白质作为特异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结合纳米磁珠技术检测44例帕金森病和6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标本,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蛋白峰,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出差异蛋白,酶解后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LC-MS/MS)分析,利用Xcalibur的程序组件BioWorks 3.2完成蛋白质序列数据库鉴定分析。结果:经SELDI-TOF-MS结合纳米磁珠技术筛选出质荷比m/z位于8 937的蛋白质在帕金森病中高表达(帕金森病组表达强度为27.47±16.58,正常组表达强度为5.01±3.47),有显著差异(P<0.01);6 636和8 697的蛋白质在帕金森病中低表达(帕金森病组表达强度为5.43±2.66和20.22±9.57,正常组表达强度为18.85±7.56和51.13±26.22), 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上述3种潜在蛋白质标志物,可区分帕金森病组和对照组,其中帕金森病患者检出率为90.0%(27/30),健康者检出率为92.5%(37/40)。对m/z为6 636、8 697和8 937的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分别为载脂蛋白C-I、载脂蛋白 C-III 和补体成分3a。结论:鉴定出的载脂蛋白 C-I、载脂蛋白C-III和补体成分3a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可溶性表达重组D蛋白,为多糖结合疫苗的制备提供蛋白载体.方法 将Hib CMCC株基因组DNA中去除信号肽的hpd基因片段插入pET43.1a表达质粒,转化入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L21 (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过硫酸铵沉淀和DEA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其免疫反应原性.结果 表达的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菌株总蛋白的44%,经过初步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可以和Hib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成功构建了D蛋白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原核细胞中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出具有良好免疫反应原性的D蛋白.  相似文献   
949.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应用两种人源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和U937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分析SFTSV感染巨噬细胞后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 SFTSV可特异性感染巨噬细胞,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SFTSV核蛋白与高尔基体共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紧密相邻,但没有共定位.结论 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能是病毒进行加工修饰及包装成熟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950.
自噬是细胞在缺乏营养和能量供应时,部分胞质与细胞器被包裹并被降解为核苷酸、氨基酸及游离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再被重新利用合成大分子或者合成ATP的过程.自噬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伴随着心血管系统自噬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