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14篇 |
免费 | 1550篇 |
国内免费 | 156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9篇 |
儿科学 | 200篇 |
妇产科学 | 277篇 |
基础医学 | 3387篇 |
口腔科学 | 468篇 |
临床医学 | 4827篇 |
内科学 | 2066篇 |
皮肤病学 | 284篇 |
神经病学 | 463篇 |
特种医学 | 69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1312篇 |
综合类 | 9182篇 |
预防医学 | 2799篇 |
眼科学 | 926篇 |
药学 | 3196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1149篇 |
肿瘤学 | 13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1篇 |
2023年 | 483篇 |
2022年 | 604篇 |
2021年 | 854篇 |
2020年 | 846篇 |
2019年 | 587篇 |
2018年 | 384篇 |
2017年 | 538篇 |
2016年 | 717篇 |
2015年 | 855篇 |
2014年 | 1262篇 |
2013年 | 1366篇 |
2012年 | 1954篇 |
2011年 | 2226篇 |
2010年 | 2018篇 |
2009年 | 1902篇 |
2008年 | 2224篇 |
2007年 | 1759篇 |
2006年 | 1635篇 |
2005年 | 1842篇 |
2004年 | 1261篇 |
2003年 | 1090篇 |
2002年 | 883篇 |
2001年 | 735篇 |
2000年 | 555篇 |
1999年 | 451篇 |
1998年 | 407篇 |
1997年 | 438篇 |
1996年 | 411篇 |
1995年 | 379篇 |
1994年 | 401篇 |
1993年 | 323篇 |
1992年 | 227篇 |
1991年 | 245篇 |
1990年 | 235篇 |
1989年 | 225篇 |
1988年 | 110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疆伊犁地区马和驴博尔纳病病毒自然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新疆伊犁地区伊犁马和伊犁驴博尔纳病病毒(Boma disease virus,BDV)流行现状,分析BDV种系来源.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巢式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nested RT-PCR,FQ-nRT-PCR),对新疆伊犁地区518匹伊犁马和206头伊犁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BDV p24基因片段检测.对榆测阳性结果 的标本通过BDV p40和质粒标准品的检测进行进一步验证并测序,对其进行基因同源性、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5例伊犁马和4例伊犁驴血标本BDV p24榆测阳性,阳性率分别为0.97%和1.94%;9例标本BDV tn0片段检测均阳性,质粒标准品榆测均阴性;BDV p24扩增产物序列与He/80株的同源性为100%.结论 新疆伊犁地区伊犁马和伊犁驴中可能存在BDV的自然感染,该地区BDV流行株与He/80株存在同源性. 相似文献
992.
“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法”监测人TCRβ链CDR3谱系漂移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分析技术"监测人外周血T细胞TCR β链CDR3谱系漂移(单/寡/多克隆增生).方法 提取4例正常人、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26个人TRBV基因家族设计上游引物,共同的TRBC基因设计下游引物,荧光定量PCR(FQ-PCR)扩增26个TRB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溶解曲线法分析各家族CDR3谱系的单/寡/多克隆增生.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TCR β链26个家族CDR3表达频率不一致,各家族PCR产物的"溶解曲线谱型图"(melting curve spectratyping)呈现溶点不同的CDR3多态性,为多克隆增生的高斯分布;9例大肠癌患者的外周血TCR β链CDR3谱系的26个家族CDR3表达频率不一致,有的患者部分家族呈缺失状态,患者各家族PCR产物的"溶解曲线谱型图"上,多数家族为多克隆增生的高斯分布,但每个患者均出现数量不等的单克隆和寡克隆增生家族.结论 "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分析TCR CDR3谱系漂移技术",方法稳定简便,能较好的监测正常人和临床样本外周血T细胞TCR β链CDR3谱系漂移(单/寡/多克隆增生). 相似文献
993.
苯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癫痫患者苯巴比妥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369例癫痫患者服用苯巴比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8例次苯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占总例次的56.37%,而有16例次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未能控制癫痫症状。血药浓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浓度有161例次,占43.63%。结论:苯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临床应用时需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994.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已经被证实可以传播到人类,对它存在的潜在危害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安全而有效的H9N2禽流感病毒疫苗已迫在眉睫。为研究和缓艾美耳球虫作为活载体表达及运输禽流感病毒抗原的潜能,本研究构建了可稳定表达H9N2禽流感病毒HA1蛋白的转基因和缓艾美耳球虫。利用黄色荧光蛋白(YFP)及融合的乙胺嘧啶抗性基因(DHFR-TSm2m3)作为报告基因及筛选基因,我们将表达H9N2禽流感病毒HA1抗原的质粒载体核转球虫子孢子,接种鸡后在乙胺嘧啶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筛选并连续传代获得转基因和缓艾美耳球虫系。利用染色体步移和免疫印迹证实了HA1基因的成功插入和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证实HA1蛋白定位于球虫子孢子细胞膜表面和头部。研究进一步发现,转基因球虫的繁殖力与野生球虫相当,感染后亦于第6d达到排卵囊高峰。该转基因和缓艾美耳球虫株具有作为疫苗活载体的潜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自然流产组织中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年龄、孕周、次数、胚胎性别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了299例自然流产的绒毛或胚胎组织。结果我们检测出了119例染色体异常病例,其中16-三体最为常见,占所有异常总数的27.73%,X单体次之,占18.49%。我们还发现自然流产与流产时的妊娠孕周和胚胎性别有关。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早地遗传咨询能够有效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6.
《神经解剖学杂志》2014,(3)
目的:为观察溴结构域包含蛋白2(bromo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2,Brd2)基因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与分布,本研究制备了两条地高辛标记的Brd2 cRNA探针。方法:提取小鼠脑组织总RNA,设计两对Brd2引物,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得到两个Brd2的DNA片段,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CRⅡ-TOPO载体中。利用体外转录方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最后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分析所标记探针的特异性及杂交效果。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两个Brd2/pCRⅡ-TOPO质粒,获得了特异性的地高辛标记的Brd2cRNA探针,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中应用两条探针得到了较好的杂交信号。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可特异地检测Brd2 mRNA,为进一步观察Brd2 m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肝性脑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变化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探讨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及一氧化氮(NO)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大鼠50只,实验开始前所有动物均进行莫里斯水迷宫测试,之后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9周后建立CCL4肝性脑病模型,分别取两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染色。结果尼氏染色发现,实验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减少、染色较浅,胞质内尼氏体减少或消失;NADPH-d染色发现,实验组可见粗大轴突着色,树突联系广泛;对照组则少有粗大轴突着色,树突间联系不如实验组广泛。实验组NOS阳性神经元染色较对照组深,为紫蓝或深蓝色(强阳性及阳性),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多;而对照组染色浅淡,呈浅蓝或与背景同色,为弱阳性。结论肝性脑病时海马受到损伤,NO可能介导了神经元的损伤并参与了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发病,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HE)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探讨小鼠脊髓的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取妊娠第18天(E18)至生后第90天(P90)小鼠173只,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技术标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法(DCX,NeuN和Caspase8)标记脊髓中的新生神经元,成熟神经元和凋亡细胞。结果在胚胎与出生早期,BrdU阳性细胞均匀分布于小鼠脊髓各部位。随着小鼠日龄的增加,脊髓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其后,位于神经管侧脑室的新生神经元向中间层(未来的灰质)迁移,逐渐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最后,神经元向脊髓中央聚集,灰质呈现典型的"H"型。随着神经元的分化,一些凋亡神经细胞出现在新生神经元与成熟神经元中。荧光双标显示,大部分的凋亡神经细胞都是新生神经元,说明神经元凋亡常常发生在新生神经元中。统计学分析表明,DCX、NeuN、Caspase-8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均随小鼠日龄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神经元的分化和凋亡在脊髓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少。结论在脊髓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与凋亡。三者相互协同,共同调节脊髓的形成与发育。 相似文献
999.
目前我国常规病理诊断中使用最多的HE染色方法为传统的手工染色。手工HE染色过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随意性强,不同的人操作会出现明显的波动,HE染色效果不稳定。试剂的配置和染色过程也费时、费力,要占用技术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常规病理的质量控制,尤其在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医院中,此缺点尤为突出。本科室自2004年引进Leica Auto stainer XL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切片的处理效率明显提高,染色效果稳定,染色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今年5月本科室在常规HE自动染色机上改用Leica公司生产的ST Infinity高清恒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自动染色机试剂缸的分布、染色程序和染色时间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染色效率及染色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韶关市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分布特征。方法采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因呼吸道感染于粤北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171份,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呼吸道标本同时进行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腺病毒(ADV),博卡病毒(BoV),副流感病毒1型(PIV1)、2型(PIV2)、3型(PIV3),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冠状病毒229E、0C43、HKUl、NL63,偏肺病毒(MPV)等14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171份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93份,核酸阳性率为54.4%(93/171),其中FluA占首位,阳性率为8.2%(14/171),其他依次为ADV7.6%(13/171),HRV7.6%(13/171),PIVI/II/III 7.0%(12/171),RSV 6.4%(11/171),FluB5.8%(10/171),BoV5.3%(9/171),MPV3.5%(6/171),冠状病毒(HCoV—OC43/HKUl)2.9%(5/171)。不同性别问患儿呼吸道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组阳性率最低(37.5%),1—3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62.1%)。结论韶关地区儿童发热呼吸道病毒感染病例的病原体以甲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