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21篇
  免费   2162篇
  国内免费   2129篇
耳鼻咽喉   186篇
儿科学   338篇
妇产科学   369篇
基础医学   4193篇
口腔科学   583篇
临床医学   6687篇
内科学   3704篇
皮肤病学   383篇
神经病学   540篇
特种医学   13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1610篇
综合类   11943篇
预防医学   4516篇
眼科学   804篇
药学   4438篇
  30篇
中国医学   2032篇
肿瘤学   1796篇
  2024年   215篇
  2023年   780篇
  2022年   1015篇
  2021年   1099篇
  2020年   912篇
  2019年   768篇
  2018年   542篇
  2017年   794篇
  2016年   955篇
  2015年   1178篇
  2014年   1713篇
  2013年   1821篇
  2012年   2538篇
  2011年   2843篇
  2010年   2518篇
  2009年   2464篇
  2008年   2807篇
  2007年   2264篇
  2006年   2110篇
  2005年   2626篇
  2004年   1780篇
  2003年   1789篇
  2002年   1594篇
  2001年   1343篇
  2000年   1296篇
  1999年   1078篇
  1998年   981篇
  1997年   814篇
  1996年   644篇
  1995年   515篇
  1994年   381篇
  1993年   262篇
  1992年   246篇
  1991年   229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设计、表达两个A型肉毒毒素多表位串联体.方法:从文献报道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BoNT/A)的表位及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得到的B细胞表位中遴选表位,并加入适当的辅助性元件,设计多表位串联体A、B.对其基因进行优化后,经重叠PCR方法合成串联体A、B的全长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再转化E.coli M15[pREP4]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以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并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成功设计并构建了两个多表位串联体A、B,并在E.coli中以包涵体形式获得高效表达.Ni-NTA法纯化后分别获得纯度大于92.2%、99%的重组串联体A、B蛋白,并经透析复性法复性.Western印迹和间接ELISA显示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与抗天然BoNT/A马血清有特异性结合反应.  相似文献   
72.
目的:建立CMVIgM抗体捕获ELISA法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此方法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巨细胞病毒(CMV)AD-169株感染人胚肺细胞的方法制备CMV抗原,并采用冻化抗制备法及甘愿酸法制备抗原,羊抗人IgM(μ链)McAb包被酶标板,建立CMVIgM抗体捕获ELISSA法。结果:不同浓度抗μ链McAb包被,包被时间、包被液、封闭液等不同条件,以有抗原浓度、抗CMV抗体酶结合物浓度对此法的建立有不同的影响。PCR法与用最佳条件配合后的本方法CMVIgM抗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法测定CMV-IgM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简便、适用,易于推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声敏剂血卟啉衍生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情况,以便在给药后超声结合血卟啉治疗肿瘤时选择最佳的超声处理时间。方法H-22肝癌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HpD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组织提取液中HpD的荧光强度,研究HpD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代谢变化。结果给药后2 h肿瘤组织以外的其他各组织内(血浆、肝、肾、皮肤、肌肉)血卟啉含量均达到其代谢过程的最高点,后逐渐下降;肿瘤组织中的HpD含量注射后不断上升,6 h时达到顶峰,随后又开始下降,10~24 h代谢比较缓慢,表现为肿瘤组织中对HpD的滞留作用,24 h时肿瘤组织中的HpD含量高于其他各组织,48~72 h趋于稳定在较低水平。结论提出了不同部位的肿瘤应选择各自适当的时间点进行超声处理。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了解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使用温度觉分析仪,振动觉分析仪及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用改良的“Marstock”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与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肢体进行温度觉,振动觉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振动觉异常明显高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提示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更常见。结论: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
环缩酚肽抑制视网膜表达VEGF及PECAM基因和血管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Hep-A和Hep-B)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黏附分子(PECAM;ICAM-1;VCAM-1)基因的影响及血管增生的变化.[方法]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12 d开始给小鼠皮下注安慰剂(第1组,n=7)、Hep-A 10 mg/kg(第2组,n=6)或者Hep-B 10 mg/kg(第3组,n=6),每天两次.5 d后取出左侧眼,分离视网膜并抽提RNA,用荧光定量PCR测出上述基因含量,并分别求出每个靶基因与标准基因S16含量的比率;右眼经心脏荧光素灌注后取眼球做视网膜平铺片,用图像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视网膜中VEGF/S16的mRNA比率为:第1组(0.554±0.050),第2组(0.355±0.037),第3组(0.287±0.051);PECAM/S16为:第1组(2.050±0.249),第2组(1.228±0.153),第3组(1.027±0.210).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中VEGF基因表达分别减少36%和48.2%(P=0.001);PECAM基因表达分别减少40.1%(P<0.05)和49.9%(P<0.01);而VCAM-1和ICAM-1表达无明显差异.视网膜平片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第1组为(1.06±0.03)mm2/眼,第2组为(0.17±0.01)mm2/眼,第3组为(0.11±0.01)mm2/眼;经ANOVA分析,第2组和第3组分别与第1组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明显减少(P<0.001).[结论]两种环缩酚肽衍生物均抑制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表达VEGF和PECAM基因,并抑制其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介绍实验性骨折愈合研究中活体顺序性荧光标记的技术与方法。方法以成年兔胫骨骨折外固定为模型,术后分别以Tetracydin(TC,黄色,25mg/kg)、Calcein(CG,绿色,10mg/kg)、Xylenal(XO,桔色,90mg/kg)、Alizarin—complen(AE,红色,30mg/kg)四种荧光染料于兔颈部皮下定期注射;并于术后第3、6、12及24周活杀动物,解剖出胫骨,梯度乙醇脱水、脱脂,甲基丙烯酸甲脂包埋,切片厚度40~100μm,打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摄像;同时通过组织学观察、X线摄片了解骨愈合速度与质量。结果顺序性荧光标记显示,加压组中钙化的内、外骨痴均于术后第2周出现于截骨处的远、近断端,但尚未形成骨性连接。亦无骨皮质的改建。外骨痴增生停止于术后12周,且骨皮质的改建至12周已渐减少.至术后24周已基本完成;对照组:内骨痴于术后第3周出现于截骨处远、近断端,无钙化的外骨痴形成,亦无骨皮质的改建;外骨痂增生停止于术后12周,骨皮质改建至24周尚未完成,其结果与组织学观察、X线摄片具有一致性。结论活体顺序性荧光标记技术可以从细胞水平判断新骨的开始时间、骨生长速度及生长方向,并能节约实验动物数量,是实验性骨折愈合研究中较为理想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9.
绿色荧光蛋白在胶质瘤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瘤的发生和侵袭是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生物学过程,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这一生物学行为特征不仅是其本身恶性行为的结果,也是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为我们直观的观察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和其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以及客观评价抗胶质瘤各种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约90%~95%CML患者具有费城染色体(Pniladelphia.Pn)。其分子基础是9号染色体上的o-abl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上形成新的基因嵌合体-bcr/abl融合基因,即t(9;22)(q34;q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