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22篇 |
免费 | 370篇 |
国内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49篇 |
妇产科学 | 57篇 |
基础医学 | 151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574篇 |
内科学 | 344篇 |
皮肤病学 | 219篇 |
神经病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15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05篇 |
综合类 | 1849篇 |
预防医学 | 485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126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447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189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340篇 |
2012年 | 408篇 |
2011年 | 521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409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393篇 |
2006年 | 369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57篇 |
2003年 | 363篇 |
2002年 | 303篇 |
2001年 | 264篇 |
2000年 | 208篇 |
1999年 | 150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21篇 |
1996年 | 141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者117例作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茵栀黄口服液组)、B组(蓝光照射治疗组)及C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均为39例,观察1周后各组患儿的胆红素降低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自第2天至1周后其患儿胆红素水平及总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茵栀黄口服液组及蓝光照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单纯蓝光照射治疗组的胆红素水平稍低于茵栀黄口服液组,两组间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较好,相关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生黄合剂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IL-2及IL-10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生黄合剂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IL-2及IL-10的影响。方法对昆明种小鼠采用柯萨奇病毒(CVB3)腹腔注射染毒,制成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观察生黄合剂对模型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及IL-2及IL-10的影响。结果各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实验所试药物对CVB3感染鼠均有保护作用,生黄合剂1∶1,1∶2组对感染鼠的治疗作用要好于阳性药物组,尤其是1∶1液组的治疗作用最佳;生黄合剂对模型鼠血清IL-2及IL-10有调节作用。结论生黄合剂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3.
《医林改错》方药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之《医林改错》,阐发气血理论,其方药临床实用性较强,治疗疑难病,常获较好疗效,笔者在临床中学习取得一定体会,列举病案4例。 相似文献
44.
黄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及补充临床试验,869例入选病例为经确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试验组516例,服用黄莪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II、III期临床试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17、162例,均服用癃闭舒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补充临床试验对照组患者74例,服用安慰剂,每日3次,每次4粒,疗程均为42 d。结果黄莪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气虚血瘀、湿热阻滞证的主要疗效指标IPSS积分、终点尿流率的改善均有临床意义。结论黄莪胶囊是一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气虚血瘀、湿热阻滞证安全有效的中药。 相似文献
45.
苦黄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斌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33-33
黄疸的病机是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于肝胆。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要治则。苦黄注射液其成分为苦参、大黄、茵陈、大青叶、柴胡等组成。五药合用有清热、利湿、解毒、平肝等功能。苦黄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建立TLC及HPLC法定性定量测定尖瓣过路黄中槲皮素和山柰酚.方法 TLC法确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HPLC法测定山柰酚、槲皮素的含量.结果 槲皮素在0.081 6-0.571 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平均回收率101.88%,RSD=1.572 4%,n=6.山柰酚在0.069 6-0...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胺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活性氧(ROS)、DJ-1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8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以及研究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芪黄益气摄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抗炎机制。方法 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芪黄益气摄血方高、低剂量组和强的松组,每组10只。采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腹腔注射方法,建立ITP模型;注射APS后的第8天开始给药,连续灌胃14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浓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促炎因子白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抑炎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分离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胸骨做骨髓涂片,显微镜下进行骨髓巨核细胞分类。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LT、Hb、TPO、IL-4、IL-10、TGF-β1显著降低(P<0.05或P<0.01),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IL-2、IL-6、TNF-α、IFN-γ以及脾脏和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P...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筛选不同工艺提取制备的芪黄益气摄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全方水提、水提醇沉、水提+醇提3种不同工艺提取芪黄益气摄血方,分别得工艺1组、2组、3组制备的试验样品;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芪黄益气摄血方工艺1组、2组、3组,维血宁颗粒组和醋酸泼尼松组,每组10只。采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腹腔注射方法,建立ITP小鼠模型;注射APS后的第8天,各组分别灌胃给药,连续灌胃14 d。观察比较各药物组对ITP模型小鼠一般情况、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脾脏和胸腺指数、骨髓巨核细胞数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PLT计数、Hb浓度显著下降(P <0.05或P <0.01),脾脏和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 <0.01),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 <0.01);与模型组比较,3种工艺提取制备的芪黄益气摄血方均可明显提高ITP模型小鼠的PLT计数(P <0.01),以工艺1组、3组PLT升高明显,其中工艺3组接近正常组;在改善Hb水平方面,工艺1组、2组、3组均出...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IM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口服槐杞黄颗粒,2组随访1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0%(48/50),治疗组为100.00%(50/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血清CD3+、CD8+、CD4+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血清CD3+和CD8+水平显著降低,CD4+和CD4+/CD8+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