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6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06篇
临床医学   657篇
内科学   118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71篇
外科学   1080篇
综合类   1097篇
预防医学   27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88篇
  14篇
中国医学   756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21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目的探讨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6周内)发生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74.4±9.44)°(60°~85°),平均年龄(72.8±7.18)岁(59~81岁)。排除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位置不良等明确原因导致术后关节僵硬的患者。术中给予蛛网膜下腔麻醉,反复、柔和、持续地对膝关节进行手法松解,结合髌外侧小切口,使其达到最大的活动度。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6±1.04)年(1~4年),术中能达到的平均活动度为(112.5±9.20)°(100°~125°),末次随访时平均活动度为(105±6.97)°(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6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2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0,P〈0.01)。结论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发生膝关节僵硬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2.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5例Ⅰ型肱骨小头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5例,女4例,男1例,年龄15~25岁。左侧2例,右侧3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价七分区法关节镜下滑膜全切术治疗类风湿性肘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02~2008年,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肘关节清理术治疗类风湿性肘关节炎11例,共13个肘关节,4例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平均病程60个月(5~120个月)。手术通过近端前内及前外入路、软点入路和后外入路,使用关节镜进行滑膜全切。在关节镜下,将肘关节分为内侧区、外侧区、桡骨头前下区、鹰嘴窝、后外区、桡骨头后下区和后内侧区,共七区,逐区切除滑膜。术前术后进行Mayo评分及HS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4.6月。术后7个月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10例12个肘关节屈肘角度由102.1°±15.9°增加至123.3°±21.4°(t=-3.275,P=0.007),伸肘角度由33.8°±21.4°改善至20.0°±17.8°(t=3.572,P=0.004)。HSS评分由48.8±18.1分改善为87.9±15.9分(t=-8.125,P=0.000)。Mayo评分由39.6±16.6分改善为92.9±13.9分(t=-9.918,P=0.000)。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全切术是治疗类风湿性肘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之一,多入路七分区法切除肘关节类风湿性滑膜对于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有一定意义,可有效缓解疼痛,增加肘关节活动度,术后Mayo评分及HS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4.
患儿男,5岁。无外伤及遗传病史,因前臂旋转、伸直障碍1年入院。体检:患儿一般情况可,左前臂伸直170°,伸肘时肘外侧隆凸,前臂呈旋前位,旋后受限,于隆起处可清楚扪及向后外侧脱位的桡骨。局部无压痛,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肘关节屈曲程度较正常儿童略小,但屈伸灵活。右上肢未见异常。左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尺桡骨近端骨性联合,桡骨头发育不良合并脱位,  相似文献   
95.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及关节僵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逆行交锁强内钉治疗陈旧性股骨碟上骨折钢板断裂不愈合并膝关节僵硬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例患采用断裂钢板拆除,手术松解粘连,矫正畸形,股骨碟逆行交锁铝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应用CPM机锻炼。结果:5例随访8—12个月,肢体无畸形,骨折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5个月,膝关节功能按Kolmert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结论:应用逆行交锁铝内钉治疗股骨碟上陈旧性骨折钢板断裂骨不愈合并膝关节僵硬,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6.
桡骨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0个尸体标本,分别测定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力-位移曲线(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结果: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和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单纯桡骨头切除是安全的;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可在有效修补韧带的同时作单纯头切除,必要时行假体置换;合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损伤时,最好作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利用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评价桡骨小头切除后用自体髂骨与尺骨冠突桡侧面融合再造桡骨头的骨愈合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切除单侧桡骨头颈,取自体髂骨块行桡骨头再造。对照组在麻醉后行传统单侧桡骨小头切除术。2组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处死4只白兔,通过大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外翻角的变化,进行影像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骨愈合的效果。结果 2组肘关节外翻角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实验组增加幅度相对更小。大体标本肘关节外翻角测量(肘伸直位):术后12周时,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侧为(19.6±2.8)°,实验组桡骨头切除重建侧为(5.6±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4,P=0.028)。对照组术后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实验组术后8周骨痂面积X线评分显著高于术后4周(t=5.175,P=0.014),术后12周显著高于术后8周(t=8.891,P=0.003)。实验组术后4周骨融合面部分软骨痂形成,术后8周再造骨融合面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板排列无规律,术后12周再造骨融合面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对照组桡骨小头切除后缺损处仅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改良桡骨头切除自体髂骨再造重建手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安全可行,自体髂骨块再造桡骨头能与尺骨冠突桡侧面牢固愈合,术后稳定性及融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24~61岁,平均40岁。分析不同时期患者患肢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健侧比较肘关节的活动度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功能评价情况。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无感染、肘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半脱位、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9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VAS疼痛评分、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改善(P0.05)。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在术后3、6、9个月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末次随访时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6例,良7例,可2例。结论 :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无法修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能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
康汇  王微  李红川  李剑 《中国骨伤》2017,30(11):1004-1007
目的:研究手术重建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0例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的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30~60岁,平均45.5岁;右侧16例,左侧4例。9例有肘关节脱位史,6例有肘关节骨折史,5例无外伤史,所有患者为闭合性损伤。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及术前X线、MRI检查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时间超过2个月无效,20例均在全麻下取患侧掌长肌腱作为重建移植物,行肘外侧韧带复合体的重建,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康复锻炼。结果:术后20例均获随访,未出现感染、肘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等现象,平均随访16个月(12~23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和VAS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术前HSS评分75.2±8.3,术后94.1±5.4;术前VAS评分6.7±3.2,术后2.3±1.5;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结论:肘外侧韧带复合体是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首要限制结构,重建肘外侧韧带复合体是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
汤智  谢韶东  曹慎  曹谦  杨韵琴 《中国骨伤》2017,30(11):1052-1054
正患者,男,13岁,学生,2016年5月10日在约1.5 m高的窗台往下探望时不慎跌下,左手先撑地致左肘关节肿痛、畸形、活动受限2 h由家人送入院。入院时症见:左肘关节肿痛明显,无法活动肘关节,伤肢远端未诉麻木,牵涉痛,其他一般情况可。查体:左肘关节明显肿胀,局部呈靴形畸形,左肘窝后上方空虚。左肘部活动受限,弹性固定,压痛明显,有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