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72篇 |
免费 | 755篇 |
国内免费 | 100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401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50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238篇 |
内科学 | 2017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77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8篇 |
外科学 | 3785篇 |
综合类 | 5942篇 |
预防医学 | 78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095篇 |
33篇 | |
中国医学 | 1601篇 |
肿瘤学 | 14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284篇 |
2022年 | 338篇 |
2021年 | 535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339篇 |
2018年 | 204篇 |
2017年 | 276篇 |
2016年 | 383篇 |
2015年 | 434篇 |
2014年 | 783篇 |
2013年 | 817篇 |
2012年 | 1055篇 |
2011年 | 1251篇 |
2010年 | 1258篇 |
2009年 | 1315篇 |
2008年 | 1404篇 |
2007年 | 1312篇 |
2006年 | 1431篇 |
2005年 | 1289篇 |
2004年 | 1068篇 |
2003年 | 1007篇 |
2002年 | 804篇 |
2001年 | 803篇 |
2000年 | 619篇 |
1999年 | 514篇 |
1998年 | 548篇 |
1997年 | 472篇 |
1996年 | 394篇 |
1995年 | 330篇 |
1994年 | 284篇 |
1993年 | 221篇 |
1992年 | 155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107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间位结肠综合征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晓兵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2,6(2):79-80
目的 探讨间位结肠综合征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万余例需作上腹部检查的患常规进行肝与横膈间结构层次的超声波探测,并对其中21例在肝-横膈间发现有嵌顿结构图像的患进行X线腹部平片或CT检查;结果 21例患均于肝与横膈间测及片状等回声区或增强回声区,主要位于肝左内叶至右前叶前上方,并对肝表面产生弧形压迹,其中15例能清晰显示肠管结构及气体回声,经X线腹部平片或CT检查确诊;另6例显示均匀的等回声区,经大量饮水(600-800ml)后1-1.5h复查或隔日复查,腹部平片检查确诊;结论 间位结肠综合征具有典型的超声波声像图特征,超声检查能准确地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4.
85.
大肠癌“移行粘膜”病理变化研究——粘液组化、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例大肠癌旁“移行粘膜”进行了粘液组化HID/AB及PAT/KOH/PAS检测,单克隆抗体MC3和CEA免疫组化标记,凝集素PNA、UEA-1及DBA受体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果与10例正常直肠粘膜、130例癌组织、155例各型腺瘤型息肉及3-5个月胎儿大肠粘膜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粘膜从良性到恶性的各阶段粘液组化及免疫组化的改变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癌旁“移行粘膜”也存在类似癌及胎儿大肠的不成熟性病理变化,异常范围88.0%的病例在2-3cm以内。 相似文献
86.
87.
下咽食管狭窄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咽食管狭窄的重建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35例下咽食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治疗、扩张治疗、下咽食管成形术(胸大肌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全厚皮片、结肠上徙、胃上提、游离空肠、瘢痕切除局部粘膜减张缝合或纵切横缝).结果:35例中,33 例治愈,恢复正常饮食.经1~19年的随访治愈病例未出现狭窄复发,疗效巩固.结论:早期轻度的下咽食管狭窄可采用类固醇激素加抗生素治疗和扩张治疗,严重的下咽食管狭窄需行下咽食管成形术,局限于下咽部的狭窄在瘢痕切除后以胸大肌肌皮瓣或局部粘膜的纵切横缝整复,合并有食管狭窄者可以结肠上徙代食管术.胸大肌肌皮瓣和结肠不易感染坏死,手术成功率高,功能恢复满意,是下咽食管狭窄较好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8.
89.
90.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由神经嵴细胞衍生的肠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相关基因异常编码会影响神经嵴细胞在消化道中的迁移、增殖、分化或存活,导致远端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神经嵴细胞和周围环境的调节涉及各种基因、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机制。因此,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过程。本文综述了参与肠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机制,总结了主要的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模式,如RET、EDNRB、DNA甲基化等促进神经嵴病变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至今为止先天性巨结肠发病原因的主要机制,为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