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37篇 |
免费 | 1664篇 |
国内免费 | 6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篇 |
儿科学 | 72篇 |
妇产科学 | 69篇 |
基础医学 | 378篇 |
口腔科学 | 207篇 |
临床医学 | 2594篇 |
内科学 | 952篇 |
皮肤病学 | 355篇 |
神经病学 | 350篇 |
特种医学 | 4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571篇 |
综合类 | 7826篇 |
预防医学 | 1650篇 |
眼科学 | 101篇 |
药学 | 13707篇 |
151篇 | |
中国医学 | 3493篇 |
肿瘤学 | 2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21篇 |
2023年 | 542篇 |
2022年 | 780篇 |
2021年 | 1500篇 |
2020年 | 977篇 |
2019年 | 908篇 |
2018年 | 480篇 |
2017年 | 931篇 |
2016年 | 885篇 |
2015年 | 1086篇 |
2014年 | 1680篇 |
2013年 | 1749篇 |
2012年 | 2090篇 |
2011年 | 2211篇 |
2010年 | 2005篇 |
2009年 | 1740篇 |
2008年 | 2015篇 |
2007年 | 1728篇 |
2006年 | 1474篇 |
2005年 | 1422篇 |
2004年 | 1190篇 |
2003年 | 1088篇 |
2002年 | 785篇 |
2001年 | 616篇 |
2000年 | 583篇 |
1999年 | 436篇 |
1998年 | 335篇 |
1997年 | 318篇 |
1996年 | 301篇 |
1995年 | 284篇 |
1994年 | 217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08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952.
目的:探讨盐酸利托君联合烯丙雌醇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先兆早产孕妇367例,随机分为28~31+6周对照组(对照组A1组)83例和治疗组(治疗组B1组)91例、32~33+6周对照组(对照组A2组)92例和治疗组(治疗组B2组)101例。对照组A组均采用静滴利托君治疗,治疗组B组均采用静滴利托君联合口服烯丙雌醇治疗48h后继续口服烯丙雌醇,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及围产儿结局。结果:(1)妊娠时间延长48h和7d的有效率及平均延长妊娠时间:治疗组B1组高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高于治疗组B1和对照组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1组与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孕妇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平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治疗组B1组高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高于对照组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治疗组B1组低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低于对照组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RDS(NRDS)、颅内出血等的发病率:治疗组B1组低于对照组A1组,治疗组B2组低于治疗组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早产孕妇应用盐酸利托君联合烯丙雌醇治疗48h后继续口服烯丙雌醇的临床疗效及围产儿结局均优于单独应用盐酸利托君;≥32孕周的先兆早产孕妇联合用药效果更显著,且不增加孕妇的不良发应。 相似文献
95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在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82例AD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尼莫地平,实验组采取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统计两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应用于AD患者,可调节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55.
目的 研究盐酸小檗碱(BBR)对急性低氧暴露后肝脏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常氧组、低氧暴露组、低氧暴露联合BBR组.实验第7天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称量小鼠及肝组织的质量,利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变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相似文献
956.
正免疫组化技术不仅用于病理辅助诊断,还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靶点检测和预后评估,其正确的检测结果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向,进而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1]。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环境条件、组织处理、抗体质量、染色流程等。传统的手工操作步骤多、时间长,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为的实验误差和染色质量问题,影响染色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甚至误导病理诊断医师[2]。为进一步改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我科室自2012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应用四环素 (tetracycline,Tet)可调控系统建立可调控的抗恶性疟原虫的DNA疫苗。方法 :首先构建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 1(AMA 1)基因和转录激活因子 (tTA或rtTA)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TL 8/AMA 1和pTL 8/AMA 1(rtTA) ,并大量制备这两种质粒及表达转录抑制子 (tTS)的质粒pUHS6 1。以pTL 8/AMA 1、pTL 8/AMA 1(rtTA)和pTL 8/AMA 1(rtTA)加pUHS6 1/tTS免疫小鼠后 ,用四环素类似物强力霉素 (doxcycline ,dox)诱导或抑制上述DNA载体内AMA 1的表达 ,并分离小鼠血清检测针对AMA 1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TL 8/AMA 1和pTL 8/AMA 1(rtTA) ;②pTL 8/AMA 1和pTL 8/AMA 1(rtTA)在没有被诱导表达时 (仅基础表达 ) ,可诱导明显的免疫应答。在以pTL 8/AMA 1(rtTA)与含tTS的pUHS6 1共同免疫后 ,可极大地降低其免疫应答。应用dox诱导pTL 8/AMA 1(rtTA)中的AMA 1基因表达后 ,可明显引起免疫应答。结论 :pTL 8/AMA 1(rtTA)附加pUHS6 1构成了可调节的DNA免疫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将对进一步深入研究DNA疫苗的免疫机制和调控基因表达 ,减少不良免疫反应以及进行可精确调控的基因治疗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9.
应用盐酸氟西汀治疗酒依赖戒断期过后的患者,并与同等条件的未用抗抑郁药物的酒依赖患者作对照,探讨5-羟色胺再摄取抑抑剂(SSRIs)对治疗酒依赖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60.
背景: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较好的抗菌活性。
目的:使用流延法制备载有不同盐酸四环素的壳聚糖载药纳米纤维膜,观察其缓释性能和抑菌性能。
方法:采用流延法制备厚度为0.03 mm的载有不同含量(0,3%,5%,10%,20%)盐酸四环素的壳聚糖载药缓释膜,测定载药率,绘制盐酸四环素缓释曲线。分别用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检测载药缓释膜的体外抑菌性能,用磷酸盐缓冲液观察载药缓释膜的降解性能。
结果与结论:随盐酸四环素含量的增加,缓释膜载药率降低,突释量增大。载药壳聚糖膜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随盐酸四环素含量的增加,抑菌效果提高,当盐酸四环素含量超过10%时,载药壳聚糖膜抑菌率的变化不明显。盐酸四环素的加入加快了壳聚糖膜降解,并随着盐酸四环素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增大,当盐酸四环素载药量超过10%时,降解可在8 d内完成。相比较得出,盐酸四环素含量在10%时,在疗效和性价比上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