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996篇
  免费   10009篇
  国内免费   7758篇
耳鼻咽喉   154篇
儿科学   1027篇
妇产科学   666篇
基础医学   5602篇
口腔科学   279篇
临床医学   20597篇
内科学   21963篇
皮肤病学   1170篇
神经病学   1264篇
特种医学   68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6篇
外科学   15935篇
综合类   51659篇
预防医学   8863篇
眼科学   238篇
药学   27125篇
  302篇
中国医学   44673篇
肿瘤学   6224篇
  2024年   1370篇
  2023年   4252篇
  2022年   5270篇
  2021年   6512篇
  2020年   4467篇
  2019年   4847篇
  2018年   2516篇
  2017年   4509篇
  2016年   4986篇
  2015年   5784篇
  2014年   9165篇
  2013年   8837篇
  2012年   11502篇
  2011年   12211篇
  2010年   11342篇
  2009年   11313篇
  2008年   11838篇
  2007年   10900篇
  2006年   10302篇
  2005年   10074篇
  2004年   8759篇
  2003年   8110篇
  2002年   6889篇
  2001年   6297篇
  2000年   5088篇
  1999年   4129篇
  1998年   3930篇
  1997年   3759篇
  1996年   3456篇
  1995年   2747篇
  1994年   2484篇
  1993年   1790篇
  1992年   1466篇
  1991年   1265篇
  1990年   889篇
  1989年   853篇
  1988年   292篇
  1987年   197篇
  1986年   142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9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LOX-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下兔主动脉LOX-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设立正常饮食、高脂饮食及高脂饮食加吡格列酮干预3组,通过比较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血脂的变化、LOX-1分子及mRNA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兔主动脉LOX-1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LOX-1mRNA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内膜增厚和平滑肌增生,减轻高脂血症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吡格列酮还能明显升高HDL,对TC、LDL、TG和BS无明显影响。高脂饮食刺激兔主动脉LOX-1分子及mRNA的表达,吡格列酮能显著减轻这种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兔主动脉LOX-1分子及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噻唑烷酮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92.
资料与方法 56例眩晕患者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例,年龄42~68岁,平均55岁,其中男41例,女15例:西医诊为高血压病者21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19例,梅尼埃综合征者11例,无明确诊断5例.  相似文献   
993.
黄药子醇提物不同处理方式对肝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极性黄药子醇提物组分导致肝毒性的强弱.方法:将黄药子7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SD雄性大鼠进行体内筛选,观察不同部位肝毒性的大小,以血清酶学进行考查.结果:氯仿部位肝毒性作用最强,乙酸乙酯部位次之.结论:黄药子中弱极性化合物组分具有显著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我们对2002年5月~2003年9月在我院导管病房的9例患者27次治疗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在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疗效,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在治疗时建立一个良好的血液通路,是顺利进行人工肝治疗的保证。股静脉留置管是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本院2002年4月至2005年11月在人工肝治疗中,共行股静脉置管93例,置管成功后均能满足人工肝治疗时血流量的需要。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6.
据医药网1月9日报道,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刘克辛教授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揭示了鱼精蛋白促进肝细胞增殖因子肝再生活性的特征和机制,为肝细胞增殖因子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泛的前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7.
酒精性肝病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11):114-115
清肝泄浊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黄依兰(广西 北海市和平路83号北海市人民医院 536000);《广西中医药》,2007,30(1):10—12[目的:观察中药清肝泄浊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将酒精性肝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中药清肝泄浊活血方治疗,对照组30例予西药复方益肝灵,维生素C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血脂、肝纤维化标志物、细胞因子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98.
Steven  K.  Herrine    MD  杨露绮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3):32-34
对于那些对内镜和药理学治疗预防再次出血无应答的病人,门静脉分流术是下一步治疗中最经常采用的。虽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已经能够大量取代外科分流术,但有资料支持在再次出血的预防中远侧脾肾分流术(DSRS)的应用。由亚利桑那州大学Boyer领导的小组发表了两份报道,多中心试验比较了TIPS与DSRS的长期的结果。第一项研究发现,虽然TIPS比DSRS更昂贵,但两在效一价比之间没有差异。需要修改TIPS所导致的较高成本(甚至在调整带膜支架时),但是存活率轻微的升高使得2种介入的效一价比持平。在多变量分析中第二项研究显示,大多数以前的出血和凝血酶原时间与死亡危险有关的病人接受了TIPS或DSRS来治疗顽固性出血,因此,顽固性静脉曲张出血能够有效地用TIPS或DSRS治疗。随着在顽固性出血病人中TIPS的利用的增加,分流开放已经变为研究的重点。来自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的Henderson等人通过多次直接测量分流术压力,在他们的减压介入脉管曲张再次出血试验(DIVERT)中能够维持低(11%超过4年)的再次出血率。他们的发现表明在利用门静脉末梢测量预测分流术开放中虽然多普勒超声是最精确的,但是总的说来对于这个目的它是一种较差的工具,诊断敏感性仅为0.63,特异性为0.77。在进行TIPS过程中和在肝静脉末梢进行多普勒检测甚至更差。该研究作建议采用有规则的直接测量法来保证TIPS开放。是否使用带膜支架可减少这种需要还要进行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9.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间关节病变引起的脊髓神经、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劳动。其常见症状为:头晕,颈部硬痛,上肢或手指麻木、疼痛、沉困乏力;重者眩晕难忍,恶心呕吐。2005-10—2007-12,笔者采用舒颈通瘀丸、消骨化增丸口服加醋麸热敷颈部治疗风湿瘀阻型颈椎病200例,取得显著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研究肝素与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作用后转化生长因子beta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beta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大鼠肝星状细胞以1×108/L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 每孔100 muL. 实验分组为肝素Ⅰ组、肝素Ⅱ组、肝素Ⅲ组, 加入肝素使各组培养液中肝素浓度分别是10, 100, 1000 mg/L, 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组6孔重复3次)培养48 h. 培养终止后吸取上清液-20℃冰冻保存, ELISA法检测其上清液TGF-beta1和Ⅰ型胶原水平, 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肝素Ⅱ组和Ⅲ组HSC培养上清液TGF-beta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9±1.27 ng/L, 3.34±1.13 ng/L vs 5.95±1.72 ng/L, P均<0.01), 肝素各组Ⅰ型胶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7.20±9.30 ng/L, 73.17±12.04 ng/L vs 95.61±12.55 ng/L, 63.31±10.93 ng/L vs 95.61±12.55 ng/L, P均<0.05), 肝素Ⅲ组平均吸光度低于肝素Ⅰ组和对照组(0.29±0.07 vs 0.42±0.12, 0.46±0.17, P均<0.05). 结论: 大鼠肝星状细胞在肝素作用下TGF-beta1和Ⅰ型胶原分泌受抑制, 其增殖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