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23篇 |
免费 | 736篇 |
国内免费 | 5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68篇 |
儿科学 | 385篇 |
妇产科学 | 49篇 |
基础医学 | 507篇 |
口腔科学 | 132篇 |
临床医学 | 7993篇 |
内科学 | 1581篇 |
皮肤病学 | 45篇 |
神经病学 | 250篇 |
特种医学 | 106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2710篇 |
综合类 | 11347篇 |
预防医学 | 2030篇 |
眼科学 | 80篇 |
药学 | 4596篇 |
81篇 | |
中国医学 | 1181篇 |
肿瘤学 | 5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363篇 |
2022年 | 489篇 |
2021年 | 861篇 |
2020年 | 544篇 |
2019年 | 494篇 |
2018年 | 237篇 |
2017年 | 585篇 |
2016年 | 618篇 |
2015年 | 841篇 |
2014年 | 1727篇 |
2013年 | 1750篇 |
2012年 | 2366篇 |
2011年 | 2454篇 |
2010年 | 2389篇 |
2009年 | 2232篇 |
2008年 | 2262篇 |
2007年 | 2100篇 |
2006年 | 1847篇 |
2005年 | 2011篇 |
2004年 | 1676篇 |
2003年 | 1591篇 |
2002年 | 1175篇 |
2001年 | 982篇 |
2000年 | 702篇 |
1999年 | 560篇 |
1998年 | 499篇 |
1997年 | 452篇 |
1996年 | 346篇 |
1995年 | 317篇 |
1994年 | 238篇 |
1993年 | 170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在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气管切开的危重病患者共138例,其中常规外科气管切开术组33例,单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51例,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54例,比较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与单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常规外科气管切开术组相比,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以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可以广泛应用于ICU中的危重病患者。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清醒拔管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浅麻醉拔管这两种不同的气管拔管方法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的影响,为制定患者满意度更高、更个体化的拔管方案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择期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气管拔管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两组,A组(清醒拔管组)患者80例,B组(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浅麻醉拔管组)患者20例。记录患者在麻醉前(S_0)、手术结束时(S_1)、脱离呼吸机时(S_2)、拔管时(S_3)、拔管后5 min(S_4)、拔管后10 min(S_5)及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S_6)的心率、平均动脉压、镇静程度评分、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脱机耗时、拔管耗时、拔管后记忆评分、术后1 d记忆评分、拔管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 B组在S_3时的心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S_2、S_3、S_4时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S_3时的心率明显高于S_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S_2、S_3、S_4时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S_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S_1、S_2、S_4、S_5、S_6时的镇静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_3时,A组镇静程度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S_2、S_3、S_4、S_5、S_6时的镇静程度评分均高于S_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S_6时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脱机耗时为(60.72±16.12)min,B组为(61.26±13.3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拔管耗时为(87.20±14.06)min,明显短于A组的(104.73±19.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拔管后记忆评分和术后1 d记忆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和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浅麻醉拔管能够缩短拔管耗时,减少关于拔管的不良记忆,且不会增加疼痛感,是一种安全度和舒适度均较高的气管拔管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大分割放疗(HFR)联合紫杉醇周剂量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TGLN)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将53例食管癌术后单纯TGLN转移的患者随机抛硬币法分为两组,大分割组25例采用60 Gy/20次放疗,常规分割组28例采用60 Gy/30次放疗,两组患者放疗同时均采用紫杉醇 50 mg周剂量化疗。比较两种不同分割方式对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大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患者3~4级放射性食管炎、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4.0%、16.0%和25.0%、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灶直径≤2 cm患者近期有效率高于淋巴结转移灶直径>2 cm的患者(P<0.05)。大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4.2个月(95%CI 16.2~32.1)和11.8个月(95%CI 9.2~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淋巴结直径和分割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 大分割放疗联合紫杉醇周剂量化疗治疗食管癌术后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较常规分割提高了患者预后,且治疗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CT、PET/CT表现及病理资料,其中粘液样表皮癌(MEC)11例,腺样囊性癌(ACC) 10例及类癌7例.24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CT平扫,6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仅行PET/CT扫描.结果:11例MEC,CT表现为宽基底腔内结节9例,腔内外肿块2例.10例ACC呈管壁弥漫管壁增厚5例,腔内结节4例,腔内外肿块1例.7例类癌为腔内外肿块4例,腔内结节3例.MEC与类癌均明显强化.8例ACC,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2例.7例SUV值范围约2.1~8.9.结论: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EC及类癌多为腔内或腔内外结节伴明显强化.ACC多为弥漫管壁浸润型伴轻度强化.SUV值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96.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10例;发生于颈段9例,胸段5例.主要表现为:腔内宽基底结节型6例,腔内窄基底结节型4例,腔内外肿块型3例,沿管壁生长浸润型1例.肿瘤最大径1.0~5.3 cm不等,平均为3.13 cm,肿瘤良、恶性与平均最大径相关性不大.增强扫描恶性病变强化程度高.结论 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原发性气管肿瘤形态学特征,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有助于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997.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53.5岁。戴管时间为2~21天。1.2 呼吸困难发生与疾病及术后戴管天数的关系1.2.1 戴管例数与疾病的分布11例配戴单管塑料套管的病人中,喉癌患者行垂直半喉切除术者1例、水平半喉切除术者2例、一侧声带切除重建术者2例,共5例,发生呼吸困难者3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行腭咽成形、气管切开术戴管者共3例,发生过敏性哮喘而致呼吸困难者1例;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戴管者2例,未发生呼吸困难;冠心病并发肺…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索辐射诱发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基因。方法本实验利用3’端引物HT11M(G,C,A)与5‘端引物HAP17 ̄24所配的24对引物同时对SHTF细胞和经^238Pu α粒子照射后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的此细胞的m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6%测序胶电泳,放身自显影。结果发现有23条基因片段在αSHIF细胞中表达,SHTF细胞中不表达。回收差异的基因片段,随机取其中12条重新扩增后得到6条扩增片段 相似文献
999.
气管后倾角测量方法的探讨方基瑞冯祥太张莉正位肺门支气管体层摄影,欲断层面是否准确与气管后倾角测量及体位校正方法有直接关系。有文献报道[1],第6或第7胸椎前缘与气管走向的夹角为气管后倾角。有的采取将臀、腰部直接垫高15°行肺门体层摄影[2]。上述方法...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