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27篇 |
免费 | 2501篇 |
国内免费 | 416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0篇 |
儿科学 | 372篇 |
妇产科学 | 222篇 |
基础医学 | 4869篇 |
口腔科学 | 905篇 |
临床医学 | 9162篇 |
内科学 | 3348篇 |
皮肤病学 | 226篇 |
神经病学 | 2332篇 |
特种医学 | 171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9128篇 |
综合类 | 15021篇 |
预防医学 | 2389篇 |
眼科学 | 373篇 |
药学 | 5269篇 |
176篇 | |
中国医学 | 4465篇 |
肿瘤学 | 8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511篇 |
2023年 | 1540篇 |
2022年 | 1867篇 |
2021年 | 2566篇 |
2020年 | 1808篇 |
2019年 | 1700篇 |
2018年 | 813篇 |
2017年 | 1424篇 |
2016年 | 1662篇 |
2015年 | 2004篇 |
2014年 | 3034篇 |
2013年 | 3120篇 |
2012年 | 4042篇 |
2011年 | 4706篇 |
2010年 | 3857篇 |
2009年 | 3558篇 |
2008年 | 3827篇 |
2007年 | 3174篇 |
2006年 | 2796篇 |
2005年 | 2744篇 |
2004年 | 2100篇 |
2003年 | 1805篇 |
2002年 | 1323篇 |
2001年 | 1063篇 |
2000年 | 766篇 |
1999年 | 635篇 |
1998年 | 486篇 |
1997年 | 372篇 |
1996年 | 419篇 |
1995年 | 313篇 |
1994年 | 248篇 |
1993年 | 135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113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创伤引起的枢椎不稳,退行性、炎症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涉及到枢椎及其邻近椎体常常需行C2的固定,其后路固定包括钢丝、钛缆、椎板夹和螺钉固定.螺钉固定中主要包括C1、2经关节螺钉、椎弓根钉、峡部螺钉、椎板螺钉和经枢椎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等[1-5].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受局部的解剖、后部结构是否骨折、是否需要减压等因素的影响.所有的后路固定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现对C2后路固定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2.
背景:传统开放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由于剥离肌肉广泛及长时间牵拉,可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性腰背痛。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采用微创手段实施TLIF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小切口经扩张通道系统的微创TLIF仍不可避免存在肌肉剥离,需探索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了单节段TLIF手术,腰椎失稳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采用VIPER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32例(微创组),传统开放TLIF手术40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术中射线暴露指标等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应用镇痛药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高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较开放组明显降低(P〈0.01)。微创组出现术中减压错误1例,置钉位置错误1例,导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硬膜撕裂1例;开放组出现术中硬膜撕裂3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
结论: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腰椎失稳症值得推荐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e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FMsc)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h1/Th2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2—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 cells,PBMC),同时从孕妇中期羊水中提取h-AFMSC。将h-AFMSC分别与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健康捐献者的PBMC共培养72h,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健康捐献者的PBMC单独培养组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不同组PBMCIFNγ(Th1)和IL-4(Th2)的变化情况,计算Th1/Th2比值。对共培养前后数据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P〉0.1满足球形假设检验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共培养72h,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PBMC与h—AFMSC共培养组的Th1细胞比例与其PBMC单独培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F=0.82,P〉0.05),但Th2细胞比例明显下降(F=10.24,P〈0.05),从而导致Th1/Th2比值显著上升(F=17.28,P〈0.01)。健康捐献者PBMC与h-AFMSC共培养组的Th1、Th2和Th1/Th2比值与其PBMC单独培养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F值分别为0.54、0.68和0.74,P值均〉0.05)。结论h-AFMSC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Th1/Th2有体外调节作用,具有作为移植种子来源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加对侧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从2007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加对侧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并选择同期分级相似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51例行椎板切除减压作为对照组,将两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做一对比.[结果]椎板开窗组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死亡病例.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占有率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脊髓及神经损伤ASIA分级术后部分有明显改善;术后1年患者影像学资料显示骨折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与椎板切除组相比,椎板开窗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中+术后引流)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路椎板切除组相比,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加对侧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能较大限度保持后结构完整等优势,术中脊髓也能得到有效减压,术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尾型同源盒基因1(CDX1)对胰腺癌(PC)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 探讨微小RNA-155-5p(miR-155-5p)/CDX1轴调控PC细胞迁移、侵袭和EMT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PC切除术的30例PC患者的癌组织为研究对象,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PC癌和癌旁组织CDX1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计数试剂(CCK-8)、划痕实验、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免疫印迹和RT-qPCR检测EMT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 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55-5p与CDX1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结果 PC组织中CDX1蛋白和RNA表达水平(7.15±1.72、9.17±2.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0±0.28、1.00±0.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0、13...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几丁糖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及术后2周的腰腿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评分,以及腰椎活动功能JOA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周的SF-MPQ评分、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且实验组SF-M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腰腿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析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置钉联合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舟山定海广华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86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序列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UBE镜下LIF治疗,观察组实施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置钉联合UBE镜下LIF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腰椎功能Mac Nab)、功能康复效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疼痛相关因子(NPY、SP、5-HT、CGRP、PGE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Mac Nab优良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NPY、SP、5-HT、CGRP、PGE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ODI评分、NPY、5-HT、PGE2均明显降低,SP、CGRP明显升高,且观察组ODI评分、NPY、5-HT、PGE2低...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LB)复合全麻在腰椎骨折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浙江省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则应用超声引导下RLB复合全麻。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切皮30 min(T2)、切皮手术1 h(T3)及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分别于拔管后30 min、术后4、12、24 h时,比较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调查并记录两组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T0时,两组患者的MAP、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观察组患者的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关节突脱位后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0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后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7例, 女3例;年龄(41.2±3.1)岁;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5例, B级4例, C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应用ASIA分级评估术后3个月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 术后3个月采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5 (13.8, 20.5)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119.5±3.6)min, 术中出血量为(141.6±25.6)mL。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颈椎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指标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SIA分级:A级4例, B级4例, C级2例。术后3个...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评估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传统的下肢力线测量方法对术后站立位下肢力线的矫正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4例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对术中仰卧位透视和术后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术中和术后的机械轴偏向(MAD)的平均差值及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JLCA)对这种差异的影响。结果: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截骨后透视影像上的MAD与术后下肢站立全长正位X线片上的MA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关系(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术前负重位膝关节JLCA是术中与术后MAD差异的正向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采用术中力线测量法评估下肢对齐的方法,对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术者可以尝试在术前规划时结合患者的BMI、负重位膝关节JLCA引入适量的矫正不足,这样或许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术后站立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