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94篇
  免费   3258篇
  国内免费   3063篇
耳鼻咽喉   368篇
儿科学   888篇
妇产科学   471篇
基础医学   2603篇
口腔科学   525篇
临床医学   5693篇
内科学   7690篇
皮肤病学   806篇
神经病学   1904篇
特种医学   11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2篇
外科学   3372篇
综合类   15975篇
预防医学   6024篇
眼科学   875篇
药学   8466篇
  84篇
中国医学   8918篇
肿瘤学   151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934篇
  2023年   2533篇
  2022年   3054篇
  2021年   3327篇
  2020年   2020篇
  2019年   1833篇
  2018年   910篇
  2017年   1274篇
  2016年   1344篇
  2015年   1587篇
  2014年   2511篇
  2013年   2482篇
  2012年   3126篇
  2011年   3267篇
  2010年   2784篇
  2009年   2644篇
  2008年   4276篇
  2007年   2971篇
  2006年   3336篇
  2005年   4484篇
  2004年   4120篇
  2003年   4461篇
  2002年   3304篇
  2001年   1629篇
  2000年   1149篇
  1999年   628篇
  1998年   421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的认识与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认识并定义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探讨其发病机制及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5月~2002年7月,34例经MRI诊断的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的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X线片、CT及关节镜所见进行分析。从矢状、冠状及横断三个平面行MR扫描,扫描方法采用:(1)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E3D)T1及T2加权像.该序列可较好地显示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损伤程度;(2)脂肪抑制梯度回波反转恢复序列(STIR)PD加权像,该序列对骨及软骨损伤有非常高的敏感性;(3)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反转恢复序列(TSHIRT)T2加权像,该序列可显示韧带损伤情况。结果34例外伤后膝关节MRI均显示髌骨内下部及股骨外髁前外侧部对应的软骨下骨质异常信号改变。表明为骨损伤.与关节镜相比,34例中MRI可见20例髌骨内下部软骨骨折.其中15例为骨软骨骨折;8例股骨外髁前外侧部软骨骨折,其中6例为骨软骨骨折;11例关节囊内可见游离软骨或骨软骨碎片影。27例MRI显示不同程度髌内侧支持带损伤,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7例。所有患者均可见关节积液,其中单纯积液6例,血性积液18例.脂肪血性积液10例。23例可见髌骨外侧半脱位,结论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症拟定义为当膝盖节急性屈曲外翻时.髌骨在向外侧滑脱或脱位后再自行复位的过程中.髌骨内侧面与股骨外髁相互撞击或挤压.并随之产生的一系列膝关节各解剖结构的损伤,主要包括髌骨内侧面骨软骨损伤、股骨外髁前外侧部骨软骨损伤、髌骨脱位或半脱位、髌内侧支持带损伤,关节囊积液。MRI提高对该症的检出率,并可全面而准确地表现各解剖结构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索交感神经受刺激在CSA发病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2 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 :模型组和正常组 ,模型组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CSA动物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方法 ,测量SPNs自发和诱发放电脉冲数。结果 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 (P <0 0 0 1)。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时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放电次数增多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抗生素可分为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而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作用于细菌RNA和DNA的抗生素、抑制细菌代谢和合成的抗生素等。 1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1.1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抗生素经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感染。矫形外科医生最感兴趣的主要几类青霉素包括:天然青霉素、氨基青霉素、耐酶青霉素、抗假单胞青霉素及衍生青霉素。各种类间有相互的重叠,不同点在于药理学差异。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994.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又称产瘫),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几个世纪以来,产瘫被认为是上肢的一种先天性畸形。Smellie于1768年首先报道了1例分娩引起的双侧臂丛麻痹,Duchenne(1861)证实了产瘫的分娩性起源,Erb(1875)描述了产瘫所致最常见的臂丛上干损伤的典型表现,Seeligmueller(1877)和Klumpke(1885)则分别描述了全臂丛型及下干型产瘫。Kennedy(1903)曾建议对产瘫进行早期神经探查及外科  相似文献   
995.
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与NMDA受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异丙酚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MDAR)的直接抑制作用、作用于GABAA受体从而与NMDAR产生协同作用、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等方面,阐述了异丙酚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NMDAR有关。  相似文献   
996.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敏  蒋宜伟  史达 《颈腰痛杂志》2003,24(5):310-31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自1926年首次提出相关症状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主要有椎动脉压迫、颈交感神经受刺激、颈椎节段不稳等几种学说,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学者提出应力应变、椎基底动脉环代偿功能、体液因子、血管闭塞、栓塞四种新的观点。阐述CSA发病机制可使人们对CSA有更全面的认识,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7.
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腰椎间盘突出症 (L umbar disc her-niation,L DH)是腰腿痛专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科自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12月间 ,采用电脑多方位牵引、正骨推拿、中西药等非手术疗法综合住院治疗此病症 4 76例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4 76例全部为住院病人 ,均依据症状、体征、影像 (CT、MRI等 )检查确诊。男 2 5 4例 ,女 2 2 2例 ;年龄 14~ 75岁 ,平均 4 2 .9岁 ;病程 1天~ 2 0余年 ;症状以左下肢疼痛或麻木为主者 2 30例 ,以右下肢疼痛或麻木为主者 193例 ,双下肢疼痛或麻木者 4 6例 ,单纯腰部疼痛…  相似文献   
998.
王善松  李明 《颈腰痛杂志》2003,24(6):371-37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仍然不是很明确。研究表明特发性脊柱侧凸与褪黑素、生长激素、脊柱的生物力学等有关。但神经系统异常可能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如脑干网状结构功能异常、脊髓空洞形成、本体感觉异常、局限性的神经源性疾病致脊柱两侧肌肉力量不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首要原因。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个人卫生在颈椎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附16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荣峰 《颈腰痛杂志》2003,24(6):381-38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不仅在骨科 ,而且在神经科、普通内科、中医科、针灸科、理疗科均十分多见 ,已成为当前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在某些职业发病率可高达 90 %以上。我科自 1994年 8月 - 2 0 0 2年 7月共收治 16 5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的诊断标准 [1 ]。男86例 ,女 79例 ;年龄 2 1~ 6 8岁 ,2 1~ 2 9岁 8例 ,30~ 39岁 5 7例 ,4 0~ 4 9岁 4 5例 ,5 0~ 5 9岁 4 1例 ,6 0~ 6 8岁 2 4例 ;病程≤ 1年 5 4例 ,>1年 111例 ;其中颈型2 6例 ,神经根型 38例 ,椎动脉型 6 7例 ,…  相似文献   
1000.
肿胀法外超声吸脂术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外超声能量作用于活体组织后的组织学变化,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3只家猪腹部两侧进行外超声与非超声比较,作用不同时间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皮肤组织全层的变化。结果 在外超声作用18min内,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猪的皮下脂肪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破坏程度不断加重,脂肪组织中产生的空泡不断增大而皮肤组织及血管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超声吸脂术可通过稳定的空泡效应选择性地使脂肪细胞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坏死性改变,这一改变与作用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