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1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39篇
预防医学   200篇
药学   354篇
中国医学   167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通过对历代本草、含山药古方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山药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记载的基本功用已被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但含山药古方治疗疼痛、神志不安、中风、疮疡肿毒、出血、视物不清、虚寒等病症的功能未被收录,经现代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山药具有止痛、平肝息风、解毒消肿、止血、明目、温里散寒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992.
人参(Ginseng)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由于其基因组数据的缺乏制约了人参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本实验以水稻(Oryza sativa ssp. Nipponbare)和大豆(Glycine max(L.) Merrill)为内参,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参基因组大小约为3.42 Gb;同时,分别构建人参基因组插入片段大小为250 bp和500 bp的鸟枪法(shotgun)文库,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进行双端PE 150高通量测序,过滤原始测序数据后获得183.82 Gb高质量数据,K-mer分析法预估人参基因组大小为3.35 Gb,测序深度为54.87 X。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K-mer分析法测定人参基因组大小,为人参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3.
老鹳草已有600余年的临床药用历史。老鹳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全国广布,已知我国分布有55种及5变种。其中,鼠掌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毛蕊老鹳草、中日老鹳草、粗根老鹳草及纤细老鹳草等在部分地区作为老鹳草用。可见,老鹳草药材具有多基原、广分布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及功效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有关老鹳草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发现,明清及民国时期本草著作中提到的牻牛儿苗和老鹳草与今有一定差异。老鹳草的古今产地变迁不大,功效主治古今亦大致相同。通过对老鹳草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其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陶弘景始分3类并为后世所沿用,其中以马尾当归品质最佳,其叶形、产地、药材性状等均与今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一致,为历代推崇的主流品种,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时选用。其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业界公认。当归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和炒制,其中酒制经历代发展衍变为多种,后逐步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当归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查阅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红花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经考证发现,从古至今所用红花主流基原均为菊科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以新采质量为佳。不同历史时期本草典籍均记载红花出自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及西北大部分地区。目前,红花的主产区在新疆及云南,而从其耐旱等生物学特性来看,新疆是红花的适宜产区。经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红花的主流炮制方法是以酒为辅料,与酒同煮或以酒处理后进行干燥。建议“桃红四物汤”中红花炮制方法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炙法”,“身痛逐瘀汤”可依原方义选用加工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药典》2010年以后版本均以木通科木通(五叶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Var australis(Diels)Rehd为抗癌中药预知子来源。同源藤茎入药之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通草,但《本草纲目》中除收载通草子(木通科种子,又名燕覆子)外,另收载了"预知子",可见二者非同一基源。然正是由于有通草之名,导致长期与毛茛科铁线莲属川木通、马兜铃科关木通混用。直到关木通导致肾毒事件之后,2015版药典才将其区别。因此,建议现中国药典之预知子的学名改为"燕覆(Akebiae Fructus)"。并将木通严格区别于关木通和川木通。其在资源分布上,预知子/燕覆广泛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各省、东南地区及台湾。日本、朝鲜、俄罗斯亦有分布报道。但重庆、福建未见有野生资源报道。重庆自1997年行政区划方独立于四川成立直辖市,其周边湖北、湖南、陕西、贵州地区均有三叶木通、白木通分布;而福建周边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均有白木通分布,鉴于四川省为木通药材资源分布地区。因此,推测重庆应有三叶木通、白木通分布;福建应有白木通分布,有待今后进一步去证实。  相似文献   
997.
黄精的本草考证及民族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精最早载于《名医别录》,作为药食两用中药材出现,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尚未见对其药食同源内容进行系统考证。黄精与玉竹形态相似,常被混淆使用,且“女萎”与“葳蕤”常被认为基原同为玉竹。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古籍,以明晰“黄精”“女萎”和“葳蕤”三者关系;从品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药记载和使用禁忌来追溯黄精药食同源的历史沿革;并梳理黄精在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期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结果表明,古时“黄精”及其异名源于象形、功能、产地等,名称蕴含丰富的神话色彩和道家思想;“黄精”“女萎”和“葳蕤”为3个物种,与前人考证不同;黄精幼苗、花、实及根茎均可食用或入药,其食用记载多于药用记载;《云南民族药志》《中国民族药志要》和《中国民族药辞典》等22本少数民族医药著作记载了26个民族对12种黄精的认识和应用;各民族因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文习俗等差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998.
小承气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由大黄、厚朴和枳实3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阳明腑实轻证。其已被收录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但由于原方记载的饮片炮制规格、剂量均与现代习惯用法有所出入,造成小承气汤颗粒剂的研发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明晰处方的历史沿革、剂量,以及药味的基原和炮制规格等关键信息,笔者拟对历代医学古籍和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参考张仲景的生平相关经历,确定小承气汤的现代处方组成及煎煮方法为“酒洗大黄(药用大黄)55.2 g,姜厚朴(厚朴)27.6 g,清炒枳实(酸橙)39.0 g,加水800 mL,煎煮至240 mL,过滤,即得”。  相似文献   
999.
探讨中国历代主要本草药物新增的环节和相关思维,研究古代药学的发展.通过研究历代本草著作,发现历代本草中药物新增的主要环节为发现、应用药物,记载经验,编纂著作、收载新药,明确、总结功效;相关思维包括利用自然界事物治病的思维以及"会意从类"思维.增收药物反映了药物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总结,对后世用药提升疗效、扩大选药思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哈蟆油具有良好的补益作用,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由于古代本草文献中对哈蟆油的基原动物记载简略,造成了目前哈蟆油药材使用的混乱。为理清溯源,在查阅本草书籍、文献以及现代中药学专著的基础上,对哈蟆油的名称、基原动物、产地分布、采收加工、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哈蟆油因具有补益功效而最早被满族人应用,其基原动物的名称均由满文音译而来。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蛙科动物的描述得出哈蟆油基原动物的最早描述出现于清代阿桂编撰的《盛京通志》之中。在对林蛙属部分动物的分类变迁进行总结归纳后将哈蟆油的基原动物初步确定为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黑龙江林蛙R. amurensis和桓仁林蛙R. huanrenensis。根据形态大小可以排除桓仁林蛙,根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可以排除黑龙江林蛙,故认为哈蟆油的基原动物为东北林蛙,现主要产区为东北地区,最佳捕捉期为10月份。哈蟆油常炖制后食用。该研究可为哈蟆油基原动物的确定、产区分布和资源利用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