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7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23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81篇
预防医学   222篇
药学   421篇
中国医学   265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草学是东方医药学的重要标志。在生境中辨识药用植物是本草学的重点,本草著作在对药用植物进行描述的同时,基于知识传授的实际需要,会配以药图帮助学者掌握该药材的特点以方便识别。药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本草著作的附属成为独立的册页,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太多研究者重视,尤其将药图研究的视野从传统医药扩展至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和文化资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本文从本草学和本草图谱的演变发展历史为线索,以云南地域本草的杠鼎之作《滇南本草》各时期版本中代表性药图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本草纲目》等几种代表性本草著作中的药图,结合文化和艺术史相关知识,初步梳理《滇南本草》各历史时期药图的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和具体社会条件,尝试从历史角度理解和归纳这些不同时期和版本药图的发展变化呈现的特点并揭示我们今天研究和利用中国传统药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朝徽州祁门人汪机编撰的《本草会编》早已亡佚,但借助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辑出的71条,发现《本草会编》的内容有纠错、解释、心得、评议、摘引、置疑等特点,这些正是得到李时珍肯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沙苑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婷  柯创  秦路平  吴建军 《中草药》2020,51(16):4348-4354
沙苑子为我国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沙苑子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演变大致经过"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3个阶段;历代本草记载沙苑子基原为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沙苑子补肾固精功效的记载自宋《本草衍义》起逐渐清晰明确;沙苑子道地产区自宋时起为陕西沙苑,明清时期产地逐渐转到陕西潼关、山西等地,建国后以陕西省为主向北扩散,以陕西潼关为佳;沙苑子建国前有马薸子、色微绿伪品及紫云英子等混伪品,建国后有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和直立黄芪的种子等混伪品。为沙苑子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齿苋是一种药食同源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为常见中药,作为药物安全性高。马齿苋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马齿苋,加快马齿苋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综述马齿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其"成分-活性-中药功效-疾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马齿苋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义训是训诂的主要方法之一,整理研究《本草述》而成的《本草述校注》,大量使用了义训的方法。本文以实例为证,从词语的注释、医学术语的注释、书证三个方面,意阐释《本草述校注》的条例和义训在研读中医经籍中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瑞贤 《中药材》1993,16(6):40-41
一、刘若金与《本草述》的编撰刘若金,字云密,晚年自号蠡园逸叟。乡贯江西安福,户籍湖广潜江(今属湖北)。明代天启五年(1625)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以后由县令官至监司,忤时罢官归里,以“正气闻天下”。崇祯末年,膺荐复起,官大司寇(刑部尚书),因此被称为刘尚书。随南明至闽海,后“见政柄下移,知事不可为”坚乞骸骨,束身引退,隐居著述三十年,完成《本草述》一书。据该书原序作者吴骥称刘若金生平“于书无所不读,而尤笃好轩岐之学”,“研露点笔,十易削稿”,年登八十,才如愿以偿。之所以名“本草述”,是“本经合论,曲鬯旁通,以  相似文献   
7.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析义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 ,足生大丁”一语 ,自唐代的王冰注始 ,历经宋、明、清 ,时至今日 ,人们对此句的理解 ,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始终未能统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足”的认识。或谓“足”即今义之“脚”,或谓“足”为“是”字之讹 ,或谓“足”为“多”之  相似文献   
8.
通过本草考证,证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爵床和始载于唐·《新修本草》的紫葛应分别为唇形科植物野草香和葡萄科植物葎叶蛇葡萄。  相似文献   
9.
治疗失眠药在历代中医药献中多以“治不眠”、“安魂魄、定精神”、“目不得眠”等加以描述,现根据笔的研究,将历代中药献中的有关内容辑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仙茅有独茅根、仙茅参、婆罗门参等别名,为石蒜科仙茅属植物仙茅的根茎。原植物生于山坡、丘陵草丛中及灌木丛边,我国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均有分布。常于秋冬采挖,除去根头及根须,洗净,晒干或蒸后晒干入药。仙茅的“仙”字,说明其药效之不寻常。别名中的“婆罗门参”据《图经本草》载:五代南唐筠州刺史王颜著《续传信方》中,谈到开元元年(713年),西域婆罗门僧进贡此药,唐明皇服之,确有补益壮阳之效,当时列为“禁方不传”。后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僧人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司徒李勉、尚书路嗣恭、给事齐杭、仆射张建封,服之皆有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