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5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度洛西汀抗抑郁活性评价及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5-HT/NE双重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的抗抑郁活性及毒性作用,为抗抑郁剂阳性药剂量选择及同靶标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悬尾和小鼠强迫游泳两个经典的行为绝望模型,对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途径给予度洛西汀的抗抑郁活性进行评价;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评价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途径给予度洛西汀的毒性;采用CCK-8试剂盒比色法检测度洛西汀对HepG2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度洛西汀均可剂量依赖性缩短小鼠悬尾和游泳不动时间,有效剂量范围内无中枢兴奋作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灌胃或腹腔注射给予度洛西汀的LD50值分别为177.1mg·kg-1和75.5mg·kg-1;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度洛西汀可浓度依赖性降低HepG2细胞的存活率,IC50为68.8μmol·L-1。结论度洛西汀抗抑郁作用明确而稳定,急性毒性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有关,对胃肠道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索利培酮合并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合并利培酮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原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使用利培酮,对照组继续使用原抗抑郁药,疗程为8周.入组时及入组第2周、第4周、第6周和第8周对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但研究组的治疗效果较好,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2.2882,t=2.3095,P<0.05),并且研究组起效快;两组HAMA量表的评分明显下降,研究组的治疗效果较好,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3.3097,P<0.01),研究组起效快.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培酮联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组,且研究组起效快,并且对于焦虑症状的改善好于对照组,故利培酮合并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抗抑郁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9例,口服奥美拉唑治疗,乙组30例,口服西肽普兰治疗.两组均予以常规心理干预,观察4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筛查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量化指标评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程度.结果 72.9%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治疗后乙组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量化指标积分均显著低于甲组(P<0.01).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抗抑郁剂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老年组)和70例中青年抑郁症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伴发躯体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阻滞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以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但老年组联合情绪稳定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焦虑、激越、自杀意念及行为、躯体化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以单用新型抗抑郁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95.
张福坚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21-1922
目的:探讨分析新型抗抑郁剂单用与合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7月,门诊治疗的8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患者应用新型抗抑郁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赛乐特)单药进行治疗,另20例患者应用新型抗抑郁剂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怡诺思)单药进行治疗:治疗组20例患者应用赛乐特合用黛力新进行治疗,另20例患者应用怡诺思合用黛力新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表)量表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经应用新型抗抑郁剂合用黛力新治疗8周后,痊愈患者22例,显效患者4例,好转患者8例,无效患者6例(有效率85%)。对照组40例患者经应用新型抗抑郁剂单药治疗8周后,痊愈患者18例,显效患者6例,好转患者6例,无效患者I0例(有效率75%)。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表)量表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的疗效,两组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新型抗抑郁剂合用黛力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6.
本文对近10年来神经性厌食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及疗效进行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97.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患病率、死亡率较高,后果严重的精神疾患。AN患者极度关注体重与体形,使用不健康的方法减低体重并将其维持在低于正常的水平,常同时伴有内分泌紊乱,病程迁延反复,甚至在康复后留下不可逆后遗症。近几十年来,虽然临床上试用了各种药物对AN进行治疗,但对这些药物的确切疗效却缺乏系统的评价。为了研究各种药物在治疗AN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探讨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因素,本文根据West等推荐的科学证据强度评价体系[1]对1980至2006年间各国以中文或英文发表的考察AN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单独使用抗抑郁剂与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相同的比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和试验组,对比组单独使用抗抑郁剂,试验组联合心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15.42±4.15分)相比对比组(26.34±4.18分)抑郁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比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抗抑郁剂和心理治疗联用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治疗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抑郁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疼痛评分,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抑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抑郁剂在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患者中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抑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0.
为探讨独生男孩首次患精神分裂症后,其母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特点,对38例患儿母亲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同时选取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相匹配的38例健康独生男孩的母亲为对照。结果:研究组常伴有抑郁症状,三种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对伴抑郁症状(患儿)母亲应予心理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对存在心身健康问题(患儿)母亲给予咨询、指导和社会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