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5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跌倒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科综合征,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对生活质量和残疾有重大影响,多种因素导致发生跌倒的风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年龄相关性改变,以及健康逐渐衰退,使老年人尤其容易发生药物副作用,包括跌倒。如果危险因素可以容易地被识别、改变,并且最好能够被避免的话,那么这些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就最为重要。药物使用通常满足这些标准。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3.
目的:了解天津市医疗机构使用抗抑郁剂的分布特点。方法:使用《天津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状况调查问卷》调查2006年天津市364家各级医院传统抗抑郁剂和新型抗抑郁剂的使用情况。结果:2006年天津市抗抑郁剂的使用以新型抗抑郁剂为主,占54.9%。前五位使用的药物依次为氟哌塞吨美利曲辛、氯丙米嗪、多虑平、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主要由市内六区的三级医院使用。综合医院使用的抗抑郁剂占使用总量的40%。结论:我市可获得的抗抑郁剂种类丰富,综合医院使用的比例接近精神专科医院。有必要评估综合医院抗抑郁剂的使用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44.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Methods 340 patient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who met the diagnosis criteria of MDD ( DSM-Ⅳ Axis Ⅰ) were recruited.280 patients of them were finished 12 weeks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 was measur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DRS) before and after 12 weeks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item Short Form (CTQ-SF) and Life Events Scale (L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childhood adverse and life stress before onset.Genotyping of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was detected by Illumina GoldenGate assays.Results Male patients propor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non-remitters than remitters (P =0.008 ).After adjusting by gender, the frequencies of genotype and allele for the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mitters (AA: AG: GG = 28: 79: 40, A:G = 135:159 ) and non-remitters (AA: AG: GG = 29:81:23 ,A: G = 139:127 )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TQ scores and LE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cial intercourse problem and age were the risk factor for 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The gender, HDRS baseline scores and mental disorder family history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cacy of 12 weeks antidepressant.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action of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and environment with th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older men with the mental disorder family history, severe depression symptom would be less-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However,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childhood trauma, life events stres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BDNF Val66Met polymorphism and environment have no significantly effect on the 12 weeks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5.
赛乐特与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也丰  万爱兰 《江西医药》2000,35(4):220-221
  相似文献   
146.
用CES—D对非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躯体病患有无抑郁症状及程度,以便采取抗抑郁剂和开展心理治疗。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调查内科住院病人49例和患躯体疾病尚未住院的中年知识分子128人。结果发现CES-D量表总分>16分有64例,住院病人量表分显高于未住院。被调查有36.2%(64/177)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需抗抑郁剂及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47.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8岁,干部,患神经性瘙痒症十余年,多处医治无效。一年前由于其弟病故后整日忧心忡忡,闷闷不乐,认为活着很累,整日无精打彩,对生活不感兴趣,身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认为生不如死,在当地医院诊治,确诊为抑郁性神经症,给予阿米替林口服治疗,一次25mg、一日三次,一日75mg,一个半月后抑郁症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病人皮肤瘙痒症也随之治愈,至今未复发。  相似文献   
148.
149.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一类新型抗抑郁剂,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该类药物作用机理的共同特点是阻滞神经突触前膜五羟色胺(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升高,递质浓度的持续升高对突触后膜受体产生降调节作用,受体的密度和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进一步可能影响到第二信使乃至第三信使的传导过程,导致DNA转录过程的变化.除了对五羟色胺神经介质系统的影响外,该类药物对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胆碱能系统也有作用,部分对多巴胺系统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0.
1临床资料1999-2003年对2144例住院病人均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其中18例出现癫痫大发作,包括服氯丙嗪7例,氯氮平7例,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剂(TCA)4例。18例精神药物所致的癫痫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8岁。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11例,躁狂症3例,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