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1篇
  免费   781篇
  国内免费   180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247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1516篇
内科学   382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506篇
特种医学   23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71篇
综合类   2193篇
预防医学   661篇
眼科学   54篇
药学   824篇
  10篇
中国医学   239篇
肿瘤学   157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652篇
  2011年   574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487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豆纹动脉区或侧脑室旁辐射冠区,并且伴有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集急性期MR数据并合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DTT图,根据CST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再分别于急性期(发病3d内)、慢性早期(8~14d)及慢性期(30~60d)前瞻性追访这些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期,对第1组患者(12/28)与第2组(11/2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中风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U=-1.430,P>0.05),而第2组患者NIHSS运动功能评分低于第3组患者(5/28),且差异有显著性(U=-2.676,P<0.01).而在慢性期,这3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经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第2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U=-2.501,P<0.05),第2组低于第3组,差异也有显著性(U=-2.948,P<0.01).从这3组患者急性期到慢性期的NIHSS运动功能评分值变化来看,第1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第2组患者预后比第1组稍差,患者通常残留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第3组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最差,患者普遍残留明显残疾.病灶内相对ADC值为0.714(患侧相对于正常侧下降约28.6%),相对FA值为0.725(即患侧较正常对侧下降27.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纤维束成像可对梗死灶准确定位,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前景.  相似文献   
922.
冯学花  褚万峰  刘云英 《当代医学》2009,15(24):114-115
目的探讨中重度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首先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然后行丘脑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尿激酶液化引流,配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对37例患者治疗及疗效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治疗存活32例,存活率86.5%,其中效果良好22例,恢复良好率59.5%,死亡5例,死亡率13.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加侧脑室微创穿刺引流配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中重度丘脑出血是治疗中重度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3.
李敏 《当代医学》2009,15(34):127-127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对脑脊液鼻漏患者愈后的影响。方法对4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做腰大池引流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4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结论腰大池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发生不容忽视,应给于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92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我们通过脑脊液置换加控制性腰大池引流术,观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5.
赵卫忠  刘盛屹  许辉  周祺  金鹏 《中国医药》2009,4(2):136-137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CT扫描征象中环池、中脑受压程度与患者意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脑挫裂伤患者169例,依据伤后首次CT扫描的环池、中脑受压情况,与伤后意识和转归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死亡39例,病死率23.1%。其中27例术后由于脑干、丘脑功能衰竭死亡;8例伤后并发肺部感染、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死亡;4例减压术后脑内迟发性出血再次开颅术后死亡。结论观察伤后环池及中脑的形态改变不仅能够了解脑挫裂伤或脑组织肿胀挤压中线结构对中脑损害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且还能帮助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预后、选择治疗方法及评估治疗措施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926.
目的评价应用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判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对61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并比较分析。结果6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ET耐药率分别为52.4%、86.9%、91.8%、78.7%;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率(56/61)91.8%,其中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13.1%、60.7%、55.7%、4.0%、6.6%、26.2%。结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判断耐药与K-B纸片扩散法高度一致,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筛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27.
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小鼠体内的3个基因可以帮助乳腺癌细胞突破肌体内的天然屏障向大脑扩散。  相似文献   
928.
外伤性脑脊液漏,发生率高,我院自2003 年6月到2008年12月采用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 [1]38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8 例,男26 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空坠落9例,打击6例,其他2例.  相似文献   
929.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采取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病人127例,其中男72例,女55例;年龄3~71岁,平均46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动脉瘤夹闭术后5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6例,颅内感染16例,创伤致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12例,幕上病灶切除术后皮下水囊肿7例,幕下病灶及chiari畸形等手术后皮下水囊肿12例,术后脑膨出6例,脑积水倾向11例。  相似文献   
930.
张振光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128-129
GENS HGB的检测是利用比色原理,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它由电源、光源、比色池、滤光器、光/电转换器等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