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2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8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46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116篇
内科学   13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530篇
预防医学   122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132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韩辉  伍波  张瑾  贾娇娇  宋悦谦 《疾病监测》2022,37(8):991-993
2022年7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9种,涉及234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34个)、猴痘(78个)、登革热(31个)、麻疹(27个)和霍乱(15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埃博拉病毒病(100.0%)、马尔堡病毒病(75.0%)、拉沙热(19.1%)、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12.3%)和西尼罗热(7.0%)。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疟疾、登革热、霍乱和麻疹。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霍乱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鼠疫、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疟疾和猴痘;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猴痘。  相似文献   
53.
【目的】合成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荧光定量检测标准品,并总结出核糖核酸(RNA)标准品体外合成的基本原则。【方法】首先寻找到SIV保守序列,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于T载体,测序,然后在所测得的SIV序列中进一步寻找保守序列,设计带有T7启动子的引物,PCR扩增,将所获得的PCR产物凝胶回收纯化,用T7RNA聚合酶进行体外合成RNA,再用PCR和电泳检测验证。【结果】通过数次引物调整,最终成功合成了SIV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结论】SIV荧光定量标准品的成功合成必须遵守以下4条基本原则:①必须选择保守序列;②在选择保守序列之后还需要搜索是否含有较多潜在的终止密码或者起始密码,设计引物使这些中止或起始密码排除在PCR目标产物之外;③必须注意将启动子(如T7启动子)挂在适当的引物上,以保证所合成的RNA模板与所要定量检测的RNA模板一致,而不是互补;④合成好RNA后必须检测,以保证不含其他RNA或者未消化完毕的DNA。  相似文献   
54.
2022年5月13日至6月2日, 在短短3周内全球5个大洲先后报告了780例人猴痘确诊病例。在我国, 虽然还从未有猴痘确诊病例的报道, 但存在猴痘病毒输入的风险。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后, 目前40岁以下的人群对于天花和猴痘病毒普遍没有免疫力。在密切关注国际猴痘流行疫情的同时, 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加强症状的监测, 开发诊断方法, 以便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同时, 应该着手储备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防止我国可能出现的猴痘流行。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对2~5岁恒河猴和食蟹猴的屈光参数进行测量,获得实验用低龄恒河猴及食蟹猴眼部屈光状态相关数值。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自然生长状态下全身发育正常的2~5岁恒河猴24只及食蟹猴12只。方法超声眼科专用诊断仪进行眼轴长度(AX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及玻璃体腔深度(VCD)等生物学参数的测量,睫状肌麻痹(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后采用电脑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度等效球镜(SE)的测量,采用眼底照相及OCT检查除外眼部其他疾病。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对双眼相关参数与AXL的关联性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主要指标SE、AXL、ACD、LT、VCD及相关参数与AXL的关联性分析。结果24只(48眼)恒河猴的SE为(0.14±1.15)D、AXL为19.80(19.18,20.08)mm、ACD为3.65(2.65,3.84)mm,LT为3.93(3.74,4.19)mm,VCD为(12.10±0.69)mm。对于12只(24眼)食蟹猴,SE为(-0.46±0.96)D,AXL为(18.11±0.54)mm,ACD为(3.57...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分离自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瓦氏瓦特松吸虫(Watsonius watsoni)进行初步形态学观察.测定其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ITS)序列,并分析其基于ITS2序列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将从食蟹猴中分离的瓦氏瓦特松吸虫用盐酸卡红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PCR扩增吸虫的ITSl与ITS2序列并测序:运用在线序列比对工具Clustal W2.将测序结果与ITS2数据库上部分同盘类吸虫及人兽共患吸虫致病种的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应用MEGA4.0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分析。结果盐酸卡红染色后显示,瓦氏瓦特松吸虫各形态特征符合经典的分类学描述。PCR测序后获得ITS1、ITS2序列,提交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分别为KC763806、GU999987,其中ITS2长度为295bp,(G+C)含量为52.20%。基于ITS2建立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其与同归属于同盘总科腹盘科的野牛平腹盘吸虫(Homalogaster paloniae)、人拟腹盘吸虫(Gastrodiscoides hominis)构成自展值为95%的拓扑分支。结论测定了瓦氏瓦特松吸虫ITS序列.获得了基于ITS2的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义乌市中心医院2023年7月确诊的4例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液及生化分析, 并取疱疹液及病变皮肤组织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全基因测序鉴定。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4~35岁, 发病前21 d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其中, 1例患者患有艾滋病, 1例患者患有梅毒。4例患者均出现会阴部皮损伴瘙痒, 3例入院时查体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中, 病例4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异常, 为4.57×109/L, 病例1降钙素原升高, 为0.25 ng/mL。3例患者细胞因子异常, 其中病例2和3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 分别为7.11和9.42 ng/L, 病例3 IL-6为66 ng/L, 病例2 IL-4为3.24 ng/L。病例2心肌酶谱异常, 乳酸脱氢酶为313 U/L, 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病变皮损组织及疱疹液中成功分离到猴痘病毒, 全基因测序鉴定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亚型, 对Vero细胞具有典型的病变效应。结论 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 男男性行为中密切...  相似文献   
58.
目的 了解猴痘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检测及诊断方法,为猴痘的防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23年6-7月收治的4例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报道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结果 4例病例均为男男性接触人群(MSM),近21d密切接触人员中无猴痘发病人员。发病后主要症状为生殖器、肛周、面部及躯干部的皮疹,早期为斑丘疹,逐渐演变为水疱疹、脓疱疹,直至结痂。4例病例皮损部位、血液、咽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1经基因测序结果为ⅡbB.1.3(西非进化支)。4例病例经治疗后均达到出院标准后出院。结论 猴痘在我国目前仍属于新发传染病,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及核酸检测结果可作出诊断。应提高临床医生对猴痘患者的皮疹识别,尤其在MSM人群中对皮疹患者开展猴痘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59.
垂体后叶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对于垂体后叶的形态和功能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以往对垂体后叶的研究大都是以大鼠、兔等低等动物为材料,而动物种间的差异很大。仅以大鼠等啮齿动物的资料为根据难以得出全面的解释。为此,作者对包括人、恒河猴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的垂体后叶内13种神经活性物质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资料。还发现2种新的神经纤维也存在于哺乳动物垂体后叶。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了P物质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不但存在于大鼠垂体后叶,也存在于人、猴、狗和猫的垂体后叶。比较五种动物垂体后叶P物质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以狗垂体后叶为最高,人和大鼠次之,猴垂体有稀疏的分布,猫垂体后叶密度最低。在人和猴垂体后叶,P物质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垂体柄、神经叶的中央部和腹后部,其它部位仅见散在纤维。在狗垂体后叶背部和漏斗壁可见非常密集的纤维网,腹后部仅见中等密度P物质阳性纤维。猫漏斗壁的纤维束为中等密度,并沿漏斗隐窝壁直达漏斗隐窝底壁,其它部位仅见稀少的阳性纤维。大鼠垂体后叶周边部纤维密度高于中央区,吻侧端又稍多于尾侧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在成年猴脊髓的表达。方法EGF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SP法)。结果EGF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胞浆内,前角前内侧核、前角前核和前角前外侧核的大运动神经元以及背核的大神经元具有强免疫阳性信号,中等强度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前角后内侧核、前角中央核、前角后外侧核和前角后外侧后核、中间内侧核和中央管周围,弱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和后角连合核。此外,在脊髓白质中可见部分EGF阳性胶质细胞和纤维。结论EGF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在猴脊髓有广泛的分布,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多种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在猴脊髓分布规律和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