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8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86篇 |
内科学 | 455篇 |
特种医学 | 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37篇 |
预防医学 | 23篇 |
药学 | 85篇 |
中国医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经食管心房起搏转复心房扑动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许多研究报道经食管心房起搏 ( TEAP)可安全有效地终止心房扑动 (房扑 ) ,或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 (房颤 ) ,且简单易行、无创伤 [1,2 ] 。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们应用 TEAP转复房扑患者 5 0例 ,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房扑患者 5 0例 ,男 34例 ,女1 6例 ,年龄 2 5~ 74岁。均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房扑 ,发作时间为 2 4小时至 3个月。其中房扑 型 42例 , 型 8例。合并冠心病 9例 ,原发性高血压 8例 ,风湿性心脏病 7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 3例 ,心肌炎及先天性心脏病各 1例 ,其余… 相似文献
62.
典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终点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峡部双向阻滞在射频导管消融 (RFCA)典型心房扑动 (A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完成RFCA的 4 3例典型AF患者分为 3组 :①A组 ,12例 ,为静脉滴注 (静滴 )异丙肾上腺素 (1~ 5 μg/min)下不能诱发AF者 ;②B组 ,16例 ,为峡部发生双向传导阻滞者 ;③C组 ,15例 ,为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 (1~ 5 μg/min)峡部双向传导阻滞者。对上述 3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下腔静脉至三尖瓣后叶或 (和 )三尖瓣隔叶至冠状窦口的欧氏嵴进行线性消融 ,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不能诱发AF或峡部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 :4 3例AF患者全部消融成功。A组中有 1例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进行房室结慢径改良后 ,AF不能被诱发。B组中有 1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患者 ,经过对AF线性消融后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亦消失。随访 1~ 6 0个月 ,A组中有 4例复发 ,B组中有 2例复发 ,C组中无一例复发。结论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和冠状窦口之间的峡部是典型AF折返环的一部分 ,RFCA治疗典型AF安全、可靠 ;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下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典型AF的终点 ,可减少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63.
患者 ,男 ,90岁 ,因反复头昏 15年加重伴黑蒙、气短、乏力 2年入院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入院时心电图示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最长R R间隙 2 48秒 ,夜间心室率常仅有 3 0余次 分 ,由于当时该患者窦房结功能正常 ,于 2 0 0 2阵 7月安置SORIN MiniswingVDDR起搏器一台 ,低限频率 60次 分 ,高限追踪频率 14 0次 分。术中电极头置于右室心尖部 ,心房感知电极置于右房中上部 ,测得心室电极起搏阈值 0 3V ,阻抗 790Ω ,R波振幅 11 5mV ;心房电极P波振幅 1 6mV。术后10天拆线出院 ,出院前多次心电图均示 :VAT起搏方式 ,房室同步率为 10… 相似文献
64.
李勤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0):84-85
目的观察并比较静脉注射毛花甙C与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2例快速型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用毛花甙C和胺碘酮。结果毛花甙C组和胺碘酮组复律及控制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4.2%和93.5%;两组无明显QT间期延长,校正QT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胺碘酮组所有复律成功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效果好于静脉注射毛花甙C,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田少林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8)
盐酸胺碘硐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口服适用于危及生命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预防,也可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包括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及持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可用于持续房颤、房扑时室率的控制。它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用药,它的效用早已得到公认。为探讨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66.
Obj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lineate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ed loft atrial tachya-rrhythmia (AT)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in whom organized ATs developed or induc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were en-wiled. Left atrial (LA) activation during ATs was mapped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Radiofrequency energy was delivered to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site or narrowest part of the re-entrant circuit of ATs. Results A total of 146 ATs were mapped. Four ATs were characterized as a focal mechanism [cycle length (225 ± 49) ms]. A macro-reentrant mechanism was confirmed in the remaining 142 ATs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LA activation time accounted for 100% of cycle length (205±37) ms. All 142 ATs used the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There were 3 types of circuits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gap location. Type Ⅰ (n = 68) used gaps at the ridge between 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LSPV) and 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Type Ⅱ(n = 50) used gaps on the LA roof. Type Ⅲ (n = 24) passed through gaps in the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t these gaps eliminated 130 ATs, but the remaining 16 ATs required cardioversion to sinus rhythm due to a poor response to ablation. Conclusion Vast majority of left ATs develop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are macro-reen-trant through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especially at the ridge between LSPV and LAA. Noncontact activation mapping can identify these gaps accurately and quickly to target effective catheter ablation.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对比犬和兔对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的易患性特点,探讨更理想的房性心律失常建模方法。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起搏组(n=11)10Hz快速心房起搏(RAP)2h,对照组(n=9)不起搏,剪下心脏建立Lan-gendorff灌流模型,在左右心房进行电生理扫查。观察心律失常诱发情况;18只健康成年犬,于心耳10HzRAP2h后,在双心房外膜进行电生理扫查,自身前后对照并与兔的起搏组比较心律失常的诱发特点。结果(1)RAP2h后使犬和兔的Af诱发率显著增高,犬的Af比兔的持续时间更长。(2)RAP和对照组新西兰白兔均容易诱发持续AF(7/11比5/9,P=1.000),持续时间在两组间无差异[(39.8±54.4)s比(70.7±62.2)s,P=0.381];18只犬无1例诱发AF。(3)S1S2或S1S1起搏可诱发兔AF,并可被超速起搏终止。结论犬比兔更容易建立Af模型,而新西兰白兔更适于建立AF模型。 相似文献
6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老年患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AF的药物治疗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等,但治疗效果有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F近年进展较大,其主要进展为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技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有效治疗AF,其它进展包括消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治疗房扑合并AFD、消融房室结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AF伴药物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或(和)心力衰竭、改良房室结慢径治疗持续性AF伴快速心室率等。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