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9篇 |
中国医学 | 2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3,4-二氯异香豆素(DCI)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Smad1及PTEN基因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DCI、5-FU单药及联合干预后BGC-823细胞的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状况,RT-PCR法检测Smad1和PTEN基因表达。结果:75μmol.L-1DCI干预24 h后,细胞生存率为(84.0±9.60)%,750μmol.L-1DCI作用72 h后,细胞生存率仅有(20.3±9.7)%;同时,当DCI浓度从150μmol.L-1上升至600μmol.L?1时,细胞凋亡率相应地从15.0%增加至27.8%;DCI可以增强5-FU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DCI浓度依赖性地上调Smad1和PTEN基因表达(P<0.05),当DCI浓度从150μmol.L-1上升至600μmol.L-1时,Smad1和PTEN基因分别从上调19.45%、6.16%升至上调72.85%、48.46%。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DCI可能通过干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减少Smad1降解、增加PTEN表达,产生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33.
34.
板蓝根中的一个新异香豆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板蓝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indigotiiso coumarinA)。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板蓝根异香豆素A(indigotiisocoumarinA ,3 ( 3 pyrrole) 6 hydroxy 7 hydroxymethyl isocoumarin)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矮地茶中10个成分(3个儿茶素类、4个黄酮、2个酚酸和1个异香豆素类)的HPLC-ESI-MS/MS分析方法,并用于不同于产地矮地茶药材的分析。方法:采用Diamonsil-C18(150 mm×4.6 mm, 5μm, Dikma)色谱柱,以甲醇-0.02%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采用ESI负离子化监测,源喷射电压(IS)-4 500 V,离子源温度650℃,雾化气(Gas1)413 kPa,加热气(Gas2)448 kPa,帘气172 kPa。由MRM-IDA-EPI模式对矮地茶中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岩白菜素、原儿茶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杨梅苷、芦丁、杨梅素、槲皮素10个成分的结构进行确证,采用MRM扫描模式建立测定其含量的方法,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5批不同产地的矮地茶药材进行定量测定,将不同组分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经过标准化转换后做散点图进行分析。结果:10个化学成分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在测定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和稳... 相似文献
37.
38.
史春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6)
目的 探讨集体性豆角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和急救方法 .方法 分析2008年10月我市某小学集体食堂144例急性豆角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44例患儿中,最早为进食半小时后起病,均以频繁呕吐为突出表现,明确诊断后,迅速排查、分流,对一般中毒者制定统一治疗方案,流水式配药输液,专人巡视观察,重症患儿重点检查、综合施救.23例患儿(16%)出现一过性心肌酶异常.经有效治疗,48 h症状基本消失,3~5 d治愈.结论 采取统一施救与个别处置相结合的方法 ,是集体豆角中毒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9.
苦马豆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苦马豆素(SW)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移植瘤模型,灌胃给药21 d,分别观察SW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率和对EAC腹水癌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并测定SW对S180荷瘤小鼠的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结果SW 0.31和0.62 g·kg-1剂量组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率分别为33.30%和32.48%(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SW 0.62 g·kg-1剂量组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明显大于荷瘤对照组(P<0.01)。SW对小鼠EAC艾氏腹水癌的生命延长率为10.17%~11.44%(P<0.05)。SW 0.155 g·kg-1剂量组的脾指数以及SW 0.155和0.31 g·kg-1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P<0.05);0.31和0.62 g·kg-1剂量组的淋巴母细胞和过渡型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增加(P<0.01);0.62 g·kg-1剂量组的吞噬指数κ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P<0.05)。结论SW对小鼠移植性S180实体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癌作用机制与苦马豆素能明显促进荷瘤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0.
苦马豆素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体外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确定SW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的作用浓度;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凋亡相关调控基因p53,c-myc,Bcl-2的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测定,观察SW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周期的影响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方式;同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监测细胞内Ca~(2+)浓度,研究SW与细胞内Ca~(2+)超载的关系。结果:SW体外抗SGC-7901细胞的完全致死浓度为6.2μg·mL~(-1),高于0.05μg·mL~(-1)时抑制作用明显(P<0.05),其IC_(50)为0.84μg·mL~(-1);经SW 0.5,1.5,4.5μg·mL~(-1)处理24h可引起凋亡抑制基因p53和Bcl-2的明显下降,凋亡促进基因c-myc明显升高以及肿瘤细胞内Ca~(2+)超载,最终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实验还证实SW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的S期,使瘤细胞主要积聚在S期。结论:SW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