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00篇
  免费   1093篇
  国内免费   672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118篇
妇产科学   158篇
基础医学   1045篇
口腔科学   115篇
临床医学   3925篇
内科学   2947篇
皮肤病学   96篇
神经病学   293篇
特种医学   9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4255篇
综合类   9400篇
预防医学   1372篇
眼科学   184篇
药学   3968篇
  129篇
中国医学   1760篇
肿瘤学   377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669篇
  2022年   942篇
  2021年   1014篇
  2020年   906篇
  2019年   979篇
  2018年   423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866篇
  2015年   926篇
  2014年   1592篇
  2013年   1509篇
  2012年   1803篇
  2011年   1874篇
  2010年   1568篇
  2009年   1595篇
  2008年   1825篇
  2007年   1551篇
  2006年   1618篇
  2005年   1671篇
  2004年   1136篇
  2003年   1124篇
  2002年   993篇
  2001年   762篇
  2000年   572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374篇
  1997年   318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血清NT-proBNP水平对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3例NSTEAMI患者、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和25例对照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计算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情况。结果 NSTEAMI组、UAP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lgNT-proBNP分别为3.35±0.36、2.37±0.25和1.67±0.2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血清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17,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r=0.00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T-proBNP>468.1μg/L,与NSTEACS 6个月随访期间再发心肌梗死(P=0.030)、心力衰竭(P=0.029)独立相关。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82.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大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住的235例STEMI在12 h内行直接PCI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包括MACCE及大出血)和对照组。搜集手术、药物、实验室等相关因素,包括急性梗死相关血管、术中有无慢血流和无再流发生及处理、处理前后血流分级、急性梗死相关血管球囊预扩张及支架扩张最高压力等数据,同时搜集左室射血分值、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凝血系列、肝肾功、血脂4项、空腹血糖及心肌标志物等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上述因素与MACCE及大出血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在急性IRA行直接支架植入术的比率、凝血酶原时间、CK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在年龄、急性IRA慢血流及无再流的发生率、术前术中IABP的使用率、Killip分级、并发CTO的血管数量、急性IRA预扩最高压力、FPG、Cr、CK-MB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病例组在冠脉内替罗非班使用率、行2次PCI的比率、急性IRA支架的最高压力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在男性患者的比率、慢血流及无再流处理前和处理后TIMI分级、植入支架的总数量、UA、TC、LDL-C、HDL-C、左室射血分数值(LVEF)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LVEF值与MACCE及大出血具有相关性(P<0.05),慢血流及无再流处理后TIMI分级与MACCE及大出血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年龄呈正相关,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慢血流及无再流处理后TIMI分级及左室射血分值呈负相关。结论:高龄、慢血流及无再流处理后TIMI分级小和LVEF值低是MACCE及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ECG)对应导联ST段改变(R-ST-D)不同类型与罪犯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初发STEMI资料完整967例,根据R-ST-D振幅分4种类型,即R-ST-D振幅无下移(I组)143例;R-ST-D下移振幅小于或等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1I组)664例;R-ST-D下移振幅大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Ⅲ组)93例;R-ST-D和梗死区ST段均抬高(IV组)67例;分析其ECGR-ST-D4种类型与罪犯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高危预后的关系。结果R-ST-D4种类型中I组、Ⅱ组、Ⅲ组发生率分别为14.8%,68.7%,9.6%,并以前降支为主单支病变多见。Ⅳ组发生率6.9%,主要累及复合前壁,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泵衰竭、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AMI扩展、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50%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71.6%,41.8%,61.2%,34.3%,100.0%,40.3%和16.4%(P〈0.05或P〈0.01)。结论STEMI患者ECGR.ST-D不同类型对罪犯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近期预后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84.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CPR后STEMI患者(溶栓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8例CPR后STEMI患者(对照组)未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冠脉再通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8%(P<0.01),溶栓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能明显降低STEMI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85.
目的:探讨仰卧位经臀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63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接受仰卧位经臀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结果:输尿管下段结石碎石率达100%;一次ESWI.结石排尽率593例(93.2%);二次ESWI。结石排尽率40例(6.3%),总排石率99.5%;二次ESWI,后有结石残留3例(0.5%),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改其他手术治疗。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结论:仰卧位经臀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可避免肠道损伤.应是输尿管下段结石的首选体位。  相似文献   
986.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2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男14例,女18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岁;跌倒伤14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骨折节段:T11 3例;T12 10例;L1 15例;L2 4例。手术时均在骨折上下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通过体位结合撑开实现骨折椎体复位,然后在伤椎注入骨水泥。应用VAS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受伤节段后凸矫正及丢失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VAS评分(2.43±1.81分)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7±1.81分)与术前(7.67±2.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SF-36评分(123.5±22.3分)与术前(95.7±1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为22.3°±3.6°,术后Cobb角矫正至5.2°±1.2°,末次随访时为6.0°±2.3°,丢失0.8°±1.5°;术前椎体高度(56.4±5.8)%,术后椎体高度恢复至(95.3±2.9)%,末次随访时为(91.4±3.7)%,丢失(4.0±2.5)%。3例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无明显症状,无内固定断裂。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8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1-2011-02采用PVP+PKP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108椎)均为新鲜骨折,选择椎体压缩程度≥1/3且≤2/3采用PKP技术,椎体压缩程度<1/3及>2/3采用PVP技术,Cobb’s角观察术后椎体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6~24个月),术后骨折后凸畸形Cobb’s角平均矫正20.6°,术后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明显改善。结论 PKP联合PVP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用时短,止痛效果好,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能增强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8.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01-2011-06收治的30例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行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否应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上下终板高度、术后第5天复查血:WBC、CRP、ESR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3 min,出血量178 ml,均未使用止痛药物,VAS评分由术前8.5降至术后1.7。结论肌间隙入路是治疗无神经压迫症状胸腰段骨折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989.
目的研究胸椎骨折术后长、短节段内固定系统在矢状面矫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04-06-2012-06期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椎骨折145例,根据采用内固定节段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长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骨折)75例,对照组(采用短节段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骨折)70例,全部病例经过6~36个月的随访,术后对其骨折椎体进行矢状面矫形的统计,采用JOA评分等指标,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结果采用长节段后路系统治疗胸椎骨折的观察组与短节段固定对照组在术后矢状面矫形的恢复上有显著差异,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预后满意,大部分随访表明无需再次进行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990.
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最早由Kosven (1965)提出[1],随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有报道.关于MSF的定义国内外报道各不相同,目前多数学者认可和采纳的观点指脊柱节段(除棘突和横突外)2个或2个以上发生的骨折[2].脊柱骨折在临床很常见,其中单节段的脊柱骨折多见,而MSF则相对少见,主要是由于导致MSF的暴力较大,多为高能量致伤,伤情重且危急,且致伤机制复杂,易漏诊或延迟诊断,以至于影响疗效,甚至死亡.本文主要综述其诊断、分型以及手术治疗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