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2篇
  免费   1389篇
  国内免费   1033篇
耳鼻咽喉   109篇
儿科学   195篇
妇产科学   216篇
基础医学   1561篇
口腔科学   339篇
临床医学   3670篇
内科学   1947篇
皮肤病学   164篇
神经病学   294篇
特种医学   77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967篇
综合类   5499篇
预防医学   2028篇
眼科学   182篇
药学   2224篇
  21篇
中国医学   1541篇
肿瘤学   1012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548篇
  2022年   693篇
  2021年   671篇
  2020年   581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563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1013篇
  2013年   1082篇
  2012年   1484篇
  2011年   1662篇
  2010年   1457篇
  2009年   1423篇
  2008年   1762篇
  2007年   1365篇
  2006年   1120篇
  2005年   1235篇
  2004年   792篇
  2003年   719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379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关于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根据实验或调查设计的条件,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于定量资料,应正确选用t检验、q检验或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选用卡方检验等。  相似文献   
982.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病毒D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87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统计分析患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病毒DNA之间的相关性及分布特点.结果 在受检的874例标本中,男性533例,阳性率58.16% (310/533);女性341例,阳性率50.44%(172/341),男性和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5),男性和女性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17,P=0.907).乙肝总阳性率和HBV-DNA水平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年龄段的大三阳与小三阳、两头阳和三抗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和女性HBV-DNA水平随年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岁以下人群HBV-DNA阳性率最高达82.86%.结论 HBV-DNA阳性率和HBV-DNA水平都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20岁年龄段HBV-DNA阳性率最高达82.86%;男性HBV-DNA的阳性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83.
截至2011年,全球有3420多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dficiency virus,HIV),通过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可降低HIV的新发感染.2001年至2009年,全球每年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逐渐降低[1].我国对抗HIV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流行状况仍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底,我国累积报告的HIV感染和AIDS人数为44.5万,性传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 1年的76.3%[2],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加.另外,我国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起步晚且治疗效果欠佳,耐药现象严重,报告指出我国有3个以上省市地区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甚至超过了30%[2].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国都有医疗队伍致力于HIV疫苗的研发,有数十种疫苗已进行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2009年出现了首个有一定效果的艾滋病疫苗,可将人体感染HIV的风险降低31.2%[3],但开发出完全有效的疫苗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984.
目的 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南京地区4个型别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江苏省人民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流感样(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病例咽拭子标本,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利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33例标本中,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者共有115份(总阳性率9.33%),主要为229E型(36.52%,42/115)、OC43型(29.57%,34/115)与HKU1型(25.22%,29/115).2010-2012年不同年份间,冠状病毒229E型、HKU1型与NL63型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229E亚型:X2=18.072,P<0.001;HKU1亚型:X2 =22.091,P<0.001;NL63亚型:X2 =6.470,P=0.039).结论 南京地区冬季为冠状病毒流行高峰期,夏季为低谷期,春秋季小高峰趋势不明显.2010-2012年南京地区人呼吸道冠状病毒主要流行亚型为229E型、OC43型与HKU1型.不同年份冠状病毒主要流行亚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85.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学及对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KGF(0ng/mL,5ng/rnL,25ng/mL,50ng/mL)的D—KFSM,分别培养12h、24h、48h后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用荧光实时定量检测各组细胞内增殖相关基因PCNAmRNA的表达。结果:①相同时间段实验组较对照组上皮细胞贴壁明显,培养48h实验3组(50ng/mL)较其他组细胞核仁明显;②12h时,实验组较对照组上皮细胞内PCNAmRNA表达增加,但各实验组间PCNAmRNA表达逐渐降低(P〈0.05);③24h时实验组较对照组PCNAmRNA表达增加,但各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护〉0.05):④48h时,实验组较对照组PCNAmRNA表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外源性KGF可上调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mRNA的表达,且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浓度调控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86.
目的:研究pitx2基因早期过量表达对斑马鱼牙齿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技术克隆pitx2特异性基因片段;插入特异性酶切位点后以之为模板体外合成pitx2 mRNA。选取正常交配获得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4组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构建pitx2过表达模型:实验1组注射pitx2 mRNA200 pg/nL;实验2组注射pitx2 mRNA 100 pg/nL;实验3组注射YFP mRNA 100 pg/nL作为对照;实验4组为不注射任何基因作为野生型。分别于注射后24、48、72 h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利用RT-PCR检测5个与斑马鱼牙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含有pitx2基因CDS的片段并体外合成mRNA。显微镜下观察发现:pitx2早期过量表达可造成胚胎发育停止、心包水肿、脊索变形和眼部发育畸形等形态学改变。相关基因检测显示,与对照组和野生型组相比,注射100 pg/nL pitx2 mRNA组bmp4表达明显下调(P<0.05);fgf8、lef1、runx2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dlx2b表达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pitx2早期过量表达对斑马鱼牙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相似文献   
987.
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4mm/d,牵张期为10d,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及下颌骨牵张成骨固定期第14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新生骨组织成功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质共567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07个,其中上调≥1.5倍的47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筛选出多种与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与新骨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8.
关于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根据实验或调查设计的条件,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于定量资料,应正确选用#检验、q检验或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选用卡方检验等。  相似文献   
989.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川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  相似文献   
990.
目的观察流行我国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主要基因型China 1成囊株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包囊形成。方法采自武汉的猫源性刚地弓形虫株(TgCtwh1,基因型为China 1,即ToxoDB#9)包囊50个(约含1×104个缓殖子)经口感染SPF级CD1雌性小鼠50只,于感染后第2、4、7、10、14、21、35、50和72天,分别大体观察小鼠健康状况并测定体重;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脑组织压片观察弓形虫包囊形成时间,计算成囊率,测量包囊直径;荧光定量PCR和组织接种方法检测弓形虫在血液、心、肝、脑和淋巴结组织中的动态分布。结果实验小鼠感染后第7天体重减轻(3.650±0.252)g;第10天[(1.730±0.017)g]与第14天体重差值[(-0.390±0.554)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21天,在脑组织中查获包囊,成囊率为80%,直径为20~40μm;至感染后第35天,小鼠成囊率增为100%,包囊直径为50~60μm。感染后第2天,TgCtwh1虫体即出现在血液、心、肝和淋巴结组织中,拷贝数分别为3.510±0.152、4.100±0.198、4.220±0.209和4.960±0.052,感染后第4天见于脑组织(3.800±0.154);血液中的虫体在第7天达峰值(5.240±0.115),随后逐渐下降,至第35天消失;心和脑组织中的虫体分别于第14天和第10天达峰值后(5.640±0.214和5.790±0.060)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肝和淋巴组织中的虫体分别于第7天和第10天达峰值(5.310±0.038和6.200±0.152),此后虫体逐渐减少,至第50天转阴。结论流行中国的弓形虫China 1基因型成囊株在感染小鼠体内虫血症可持续至少21 d,感染后第21天首次在小鼠脑组织内检测到包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